评论

 

探索《约翰福音》第 15 章的含义

原作者: Ray and Star Silverman (机器翻译成: 中文)

In this photo, entitled Reaching Out, two bean plants are climbing adjacent poles, and they have each reached out a tendril to bridge the gap.

第十五章

---

葡萄树和枝条

---

1.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修理葡萄树的。

2.凡在我里面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叫他结果子更多。

3.你们因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已经洁净了。

4.4. 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不能结果子。

5.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样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

6.若有人不常在我里面,就像枝子被赶出去,枯干了;人把他们拾起来,丢在火里烧了。

7.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无论求什么,就必成就。

8.你们多结果子,就必作我的门徒,我父就因此得荣耀。

---

上一章的信息主要是安慰和安慰。耶稣以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 "这句保证性的话语开始,告诉门徒们祂将为他们预备地方,圣灵将与他们同在,祂将赐给他们平安。这些都是耶稣在开始告别演说时许下的众多应许和保证中的一部分。耶稣还对他们说:"你们信上帝。你们也要信我。约翰福音14:1). 尽管门徒们的心很不安,但耶稣还是鼓励他们相信祂,信任祂,对祂充满信心。

虽然信仰是基础,但它必须不仅仅是信仰。真正的信心必须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出来,尤其是在爱心服务的行动中。否则,它就像一颗没有播下的种子。它永远不会有结果。因此,当耶稣结束告别演说的第一部分时,他对门徒们说:"起来,我们从这里走"(《罗马书》,第 6 章,第 3 节)。约翰福音14:31). 通过这些话,耶稣劝诫祂的门徒不要仅仅安息在信心中,而是要起来,将信心转化为富有成效的行动。正如耶稣在下一节经文中所说:"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种我的人。我里面凡不结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结果子的枝子,祂就修剪,叫它结果子更多"(《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15:1-2). 1

葡萄园的意象非常重要。每年,就在下一个生长季节开始之前,葡萄园的管理人都会检查葡萄园,首先清理掉枯枝,然后修剪活着的枝条,让它们结出更多的果实。就像葡萄园每年必须清理干净才能开始新的生长一样,耶稣所说的话也对祂的门徒产生了洁净的作用。正如耶稣所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你们已经洁净了"(《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15:3).

耶稣曾教导门徒许多事情。他教导他们,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自私的野心和物质利益。祂教导他们天国,以及阻碍他们体验天国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祂教导他们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上帝和遵守诫命。简而言之,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在这方面,他们是 "干净的"。

但是,如果他们的生命要结出果实,他们就需要将耶稣的教导铭记于心,并付诸实践。门徒与耶稣的联系在于行动,而不仅仅是思考。耶稣的爱、智慧和能力会流淌到他们里面,并通过他们流淌出来,就像葡萄树的汁液流淌到枝子里面一样。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不能结果子。约翰福音15:4). 2

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耶稣在享用圣餐时谈到了 "葡萄树的果实"。在前三部福音书中,耶稣都对门徒说:"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树的果子,直到那日,我在我父的国里,与你们同喝新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马太福音26:29; 参见 马可福14:25路加福音22:18). 然而,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并没有提到将来在天父的国度里喝葡萄树的果实。相反,耶稣对门徒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翰福音15:5).

这不是一个普通人,甚至不是一个高度进化者所说的话。这是他所说的话,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 这是他说过的话,"看见我的,就是看见了父"(《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14:9). 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约翰福音14:19).

然后,耶稣又发出了这样的警告:"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像枝子被赶出去,枯干了。约翰福音15:6). 从字面上理解,这听起来像是地狱之火中永恒惩罚的威胁。然而,更深层次地说,"聚拢来,扔在火里烧 "指的是被私欲燃烧的生活。这包括情欲的 "燃烧"、愤怒的 "燃烧"、不顺心时的 "燃烧",以及因不在主里安息而感到 "燃烧殆尽"。这就是 "地狱之火 "的属灵含义。 3

枯枝可以当柴烧,但不能结果。除非我们与主相连,否则也不能。在这方面,葡萄树和枝子的比喻警告我们,不要把生活的重心仅仅放在追求世俗的野心和满足私欲上。即使我们看起来有很高的生产力,但如果主没有参与我们的努力,我们就是枯枝。因此,耶稣把这些努力比作被从树上砍下扔进火里的枝子。 4

这个寓言不仅强烈地警告人们不要狂热地追求世俗的野心,而不在上帝里面安息。它也是对无所事事的警告。虽然圣经教导我们,在天堂我们将从劳碌中安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无所事事。它只是说,无论我们在做什么,都应该安息在上帝里面,而不是自顾自地劳作。在这个寓言中,正如在其他许多地方一样,耶稣并没有鼓励门徒无所事事,而是鼓励他们多结果子。这是因为属天的喜乐在于有用。它既是一个地方,也是一种心境,上帝在我们里面做工,通过我们,使我们能够结出果子。 5

---

“我父是葡萄园主"

---

当耶稣形容自己是真葡萄树时,祂称自己的父为 "驭藤者"。莳植者的工作是照料葡萄园,确保葡萄树处于最佳健康状态,从而确保它们能继续结出果实。这包括定期剪去枯枝,修剪好的枝条,使它们能结出更多的果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邪恶的欲望和错误的观念必须被剪除,因为它们里面没有来自主的生命。它们只是枯枝。仇恨、报复和残忍都是必须剪掉并在火中焚烧的枯枝。

同时,也可能有一些有用的欲望和想法需要修剪。例如,为我们所做的好事感到自豪是很正常的。然而,在这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开始发现,无论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得到报酬或认可,一项有用的任务都会给我们带来内在的快乐。最终,我们会看到并明白,所有的善意都唯独来自于主,是主在我们里面行善,甚至在我们所感受到的喜乐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不再是为了骄傲、认可或报酬。相反,我们谦卑地说:"谢谢你,主"。 6

---

重生与荣耀

---

那么,除去枯枝、修剪好枝的过程就与我们的重生有关。无论我们里面有什么无用的东西,也就是那些会导致死胡同的欲望和想法,主都会仁慈地拿走。凡是我们身上有用的,或有潜力的,主都会修剪,使我们能够继续成长为有用的、富有成果的人。

主的荣耀过程也是如此。在祂的身上,枯枝是祂从人世间继承下来的各种邪恶的倾向。在祂的一生中,这些倾向需要像枯枝一样被砍掉。在这方面,地狱的每一次攻击都让祂能够处理这种继承的另一个方面,逐渐去除每一种虚假和每一种邪恶的倾向,从而用祂自己灵魂的神性取而代之。 7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耶稣的荣耀过程与我们的重生过程并不完全相同。就耶稣而言,他内心的神爱,也就是他所称的 "父",使他能够在每一次与诱惑的战斗中获胜。正是从这种神圣的爱--也就是他的灵魂--中,耶稣获得了神圣的知觉,使他有能力分辨真假、善恶。

正是因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神圣感知,耶稣才能不断地将自己与邪恶和虚假的东西分开,同时接受善和真的东西。在他的一生中,甚至在十字架上,他都是这样做的。这是一个切割和修剪的过程,只有从他内在的神圣之爱中流淌出来的对神圣真理的感知才能实现。这就是耶稣说 "我父是葡萄树的栽种者 "的原因。 8

与耶稣不同,我们没有神圣的灵魂。相反,我们的灵魂是为了接受上帝通过他的话语流进来的东西。我们不是葡萄树,也不是葡萄树的栽种者。我们只是枝子,接受从上帝那里流进来的东西,从而结出果实。只要我们仍在祂里面,祂也仍在我们里面,祂的真理和良善就会流入我们里面,使我们有辨别力和能力战胜我们不可避免要面对的诱惑。

因此,长期以来阻碍我们进步的邪恶和虚假将被剪除,我们里面所有的真善美都将得到修剪--即进一步发展--从而使我们更加硕果累累。正如耶稣所说:"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约翰福音15:7).

---

“你们要作我的门徒"

---

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结出果实。我们没有人能结出果子。只有主才能做到这一点。但如果我们与源头保持联系,我们就能 "结出 "果子,就像树的枝条是结果过程的一部分一样。只要我们这样做,我们就会荣耀我们的天父。正如耶稣所说:"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约翰福音15:9). 通过耶稣赐予我们的真理,发自内心地为他人服务,这才是上帝的荣耀。这包括真诚、诚实、勤奋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就是这样结出果实的。 9

耶稣又说:"你们要作我的门徒"。这是耶稣在这本福音书中第三次谈到如何才能成为他的门徒。第一次是在第八章,耶稣说:"你们若遵守我的道,就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1-32). 这里强调的是认识的改革。这是关于真理的。

第二次是在第十三章,就在耶稣为门徒洗脚之后。当时,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5). 这里强调的是新意志的发展。这与爱有关。

现在,在第十五章中,耶稣再次回到了做门徒的主题。"他说:"我父因此得荣耀。"你们多结果子,就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5:8). 这里强调的是留在主里面,这样我们才能过上有用的生活。这是关于服务。

那么,当主的真理和主的爱在我们里面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可以在某种形式的有益服务中 "结果子 "时,我们就成了门徒。 10

---

实际应用

---

人们常说,你应该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 "和 "跟随你的心"。虽然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肯定,但如果离开了上帝,它们就会成为空洞的陈词滥调。这是因为我们的 "心 "在没有真理指引的情况下,如果任其发展,就会产生自己的合理化解释,为我们低级的本性所渴望的一切辩护。正因如此,耶稣说:"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无论求什么,就必给你们成就。约翰福音15:7). 在这种情况下--当耶稣的箴言在我们心中时--我们就能跟随我们的心和它的愿望。希伯来经文中写道:"你们当倚靠耶和华,行善......祂必使你们心中所愿的得着。诗篇37:3-4).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谨慎接受与葡萄树无关的说法。正如耶稣所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离了我,你们不能作什么"(《马太福音约翰福音15:5).

---

相亲相爱

---

9.父怎样爱我,我也怎样爱你们;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

10.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如同我遵守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一样。

11.我对你们说这些话,是要叫我的喜乐常在你们心里,也叫你们的喜乐充满。

12.你们要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

13.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14.你们若听从我的吩咐,就是我的朋友了。

15.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为仆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为我从我父所听见的一切事,都已经告诉你们了。

16.你们没有拣选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安置你们,叫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使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都赐给你们。

17.我吩咐你们这些事,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

---

耶稣关于葡萄树和枝子的教导有力地提醒我们,要想结果子,就必须与葡萄树保持联系。在接下来的论述中耶稣进一步详述了与葡萄树保持联系的条件。他说:"父怎样爱我,我也怎样爱你们;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一样。约翰福音15:9-10).

因此,与葡萄树保持联系的关键在于遵守诫命,而且要从爱出发。"耶稣说:"你们若遵守我的诫命,就必常在我的爱里。因此,我们将体验到丰盛的喜乐。"我对你们说这些话,"耶稣说,"是要叫我的喜乐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喜乐充满"(《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15:11). 为了让门徒们明白这一点,耶稣重复了他的教导,告诉他们怎样才能与葡萄树保持联系。他说:"这是我的命令,你们要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你们一样。约翰福音15:12).

这正是耶稣在为门徒洗脚后对他们说的话。在这里,祂又重复了一遍。除此之外,他还补充了以下内容:"人的爱心,没有比为朋友舍命更大的了"(《圣经》)。约翰福音15:13).

这里译为 "生命 "的词实际上是 psychēn (ψυχὴν),也可译为 "灵魂"、"思想 "或 "精神"。这让我们更深入。它表明,"舍命 "并不仅仅指在肉体战场上舍命。我们还被呼召到属灵的战场,在那里我们放下一切负面的情绪和自私的执着。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仇恨、怨恨、自怜、嫉妒、蔑视和恐惧。

一般来说,放下我们的生命就是甘愿将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爱--在我们看来是伟大的--让位于更伟大的爱--对上帝的爱和对邻舍的爱。这就是 "为朋友舍命 "的含义。没有比这更伟大的爱了。

耶稣接着说:"你们若听从我的吩咐,就是我的朋友。约翰福音15:14). 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始于简单的顺从。但当我们不再仅仅出于顺从而遵从上帝的命令时,我们就会开始理解。相反,我们开始理解。我们看到了上帝话语中的道理。这对我们来说是有道理的。因此,耶稣说:"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为仆人不知道主人在做什么。我称你们为朋友,因为我从我父所听见的一切事,都已经告诉你们了"(《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15:15). 11

随着我们灵性的不断发展,我们不仅开始看到耶稣话语中的道理,也开始看到祂真理中的良善,尤其是当我们把真理应用到生活中并体验到所带来的内在变化时。当我们对上帝和他人的爱与日俱增时,这种爱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为有益的服务。这时我们就会意识到,整个过程--从顺服、理解到爱--都是主的作为,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正如耶稣在下一节经文中所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指定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约翰福音15:16). 12

虽然表面上是我们选择了上帝,但实际上,上帝一直都在,静静地、轻轻地敦促我们接受他。一直以来,都是上帝首先启动了这一过程,然后带领我们完成这一过程。暗地里,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主一直在我们的生命中做工。在我们最初的婴幼儿时期,主给了我们机会去爱父母、照顾我们的人、老师、兄弟姐妹和玩伴。这就是祂 "选择 "我们的方式,甚至在我们选择祂之前。 13

在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取悦父母,无论是为他们画一幅画,帮助喂养宠物,还是扫厨房的地。我们也可能同情过别人,开心地分享过自己的玩具,或在用餐前谦恭地说过祝福的话。我们也可能感受过被爱和被保护的时刻,比如坐在父母的腿上听故事,或者牵着祖父母的手散步,或者在母亲唱摇篮曲或祈祷时在她怀里睡着。这些温柔的印象永远不会消失。事实上,它们可以永远留存。 14

对于这些可以永存的受祝福状态,一种简单的说法是将其称为 "遗体"。但这不应与更常见的说法相混淆,后者指的是吃剩的食物、古代遗物或已故动物或人的尸体。在最高级和最神圣的意义上,"遗体 "一词适用于我们内在的每一种良善和真理的状态--这些状态在我们还是婴儿和儿童时就被无偿地赐予了,这些状态被主奇妙地保存在我们体内,并将在我们的一生中保持下去。通过它们,我们能够从主那里接受真理。 15

孩提时代,我们自由地接受这些状态。然而,到了我们必须请求得到这些爱的状态和支持它们的品质的时候了,这样我们才能继续结出果实。因此,耶稣说:"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必赐给你们。约翰福音15:16). 16

主的 "名 "是祂与我们同在的品质。然而,为了把这些品质变成我们自己的,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实践它们,直到它们成为我们的新本性,或者可以说是第二本性。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耶稣在结束本节论述时,反复告诫我们:"我吩咐你们这些事,是叫你们彼此相爱。约翰福音15:17).

---

实际应用

---

在告别演说的这一部分中,我们经常重复彼此相爱的命令。只有通过不断地彼此相爱,主的爱才能成为我们新的、更高的本性的一部分。虽然我们可能倾向于认为我们 "基本上是好人",但这只是因为主从我们出生起就赐予了我们善良和真理的残余。但是,只有当我们有意识地、持续地使用它们时,这些天赋才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抓住一切机会,将爱的思想和意图付诸行动。为了帮助你完成这一过程,请唤起你的 "遗物"--那些储存在你内心的祝福状态。这可能包括你自发地爱你的父母、照顾你的人和朋友的时候,你感到被爱、被照顾和被保护的时候,以及你感觉到上帝存在于你生命中的时候。回忆具体的记忆会对你有所帮助。用这些思考来充实自己,记住这些状态是你每次实践耶稣的命令 "彼此相爱 "时将会体验到的天国喜乐的前奏。

---

"他们无缘无故地恨我

----

18.世人若恨你们,须知在你们以先,他们也恨我。

19.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自己的;但因你们不属世界,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因此恨你们。

20.你们要记念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仆人不比主人大。他们若逼迫我,也必逼迫你们;他们若遵守我的道,也必遵守你们的道。

21.他们因我的名,要向你们行这一切的事,因为他们不认识那差我来的。

22.我若不来与他们说话,他们就没有罪;现在他们的罪却没有借口了。

23.恨我的,也恨我的父。

24.我若没有在他们中间行过别人所没有行过的事,他们就没有罪;但现在他们既看见我,就恨我,也恨我的父。

25.但[这事成了],要应验他们律法上所写的话:他们无故恨我。

---

当耶稣开始他的告别演说时,他的信息充满了安慰和保证的话语。祂接着劝诫门徒要留在祂里面,就像枝子必须留在葡萄树上才能结果子一样。祂还告诉他们,与祂保持联系的方法就是遵守祂的诫命,尤其是要彼此相爱。

耶稣告诉他们这一切的时候,知道他和他的门徒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此,耶稣对他们说:"世人若恨你们,你们也知道在你们以前曾恨过我"(《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15:18). 从字面上看,耶稣是说,会有人因为门徒们愿意跟随祂并宣讲祂的信息而恨他们。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基督徒遭受过残酷的迫害。例如,耶稣的早期追随者之一司提反被乱石砸死(见 使徒行传7:56-60), 约翰的兄弟雅各被用剑刺死(见 使徒行传12:2), 彼得被监禁(见 使徒行传12:3-6), 约翰被流放到一个叫拔摩的岛(见 启示录1:9).

从更深层次上讲,耶稣说的是当我们努力按照对祂的信仰和祂的教导生活时,我们将经历的内心迫害。要克服我们与生俱来和后天形成的邪恶倾向,并非易事。我们向上迈进的每一步,都会遇到同样相反的趋势,把我们打回原形。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破坏性情感、思想和行为习以为常,甚至将其视为正常,那么要摆脱它们的控制就越困难。世俗的欲望和无法摆脱的疑虑将与精神的渴望和对上帝的信仰交战。

但耶稣向门徒保证,只要他们继续跟随祂,就不会被这些欲望和疑虑所支配。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会面临反对。正如耶稣所说:"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自己的人;只因你们不属世界,我却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因此恨你们。约翰福音15:19).

然后,耶稣提醒他们注意祂之前的教导,当时祂对他们讲了祂为什么愿意为他们洗脚。耶稣又重复了一遍,但在新的语境中,他说:"仆人不比主人大"(《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15:20; 参见 约翰福音13:16). 在之前的语境中,耶稣是说,如果祂--他们的主和老师--愿意为他们洗脚,他们也应该愿意彼此洗脚。在新的语境中,耶稣是说,如果祂要受迫害,祂的门徒就应该明白他们也会受迫害。正如耶稣所说:"他们既逼迫我,也要逼迫你们"(《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15:20).

正如耶稣因祂所要教导的真理而受到迫害一样,门徒们也会受到迫害。然而,逼迫既发生在外表,也发生在内心。从外表上看,会有人粗暴地反对门徒所说的话,就像文士和法利赛人反对耶稣并密谋杀害他一样。同时,也会有恨恶真理的邪灵在内心反对。毕竟,当真理的光照到他们身上时,邪灵要么会逃命,要么会残忍地反击,试图扑灭这道光。正如这本福音书前面所写的:"凡作恶的,都恨光,也不愿意到光里来,恐怕自己的行为被人看见"(《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3:20). 17

耶稣还说:"他们若遵守了我的道,也必遵守你们的道。约翰福音15:20). 虽然那些憎恨真理的人会对我们进行严厉的迫害,但那些热爱真理的人也会对我们感恩戴德。这不仅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外在层面,也体现在我们的内在层面。我们的内心会因听到真理而欢欣鼓舞。它将滋养、巩固和支撑我们内心深处所相信的一切真理。好的种子落在好的土地上,就会结出好的果实。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这种内在的良善是主赐予我们的礼物,称为 "遗体"。它在我们的婴幼儿时期就无偿地赐予了我们,使我们能够在真理来临的时候接受它。在我们的一生中,还有其他一些时刻,深藏的良善遗体会被激发,新的遗体,尤其是与理解真理有关的遗体,会被秘密植入。 18

这些遗体或圣洁的印象是白白赐予的,永远不会被夺走。无论我们用怜悯、恩典、爱、同情或温柔来称呼它们,它们都是 "主的名"--上帝与我们同在的属性和品质。即使是最堕落的人也仍有残存。遗憾的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自己身上的这些温柔品质,以至于在他们身上几乎不存在遗体。

他们缺乏爱,憎恨上帝之名,即上帝的品质。他们决意迫害任何敢于与他们分享真理的人。针对这种情况,耶稣对他的门徒说:"但他们因我的名,要向你们行这一切的事,因为他们不认识那差我来的"(《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15:21).

耶稣告诉祂的门徒,堕落的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爱、谁是上帝。这就是耶稣说 "他们不认识那差我来者 "的意思。在耶稣传道的整个过程中,情况都是如此。每当耶稣通过自己的言行揭示自己的神性时,都会遭到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激烈反对。当耶稣赦罪时,他们指责他亵渎神灵。当耶稣医治病人时,他们指责他在安息日工作。耶稣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说服他们。

因此,耶稣现在说:"我若不来与他们说话,他们就没有罪,但现在他们的罪没有借口了。约翰福音15:22). 文士和法利赛人根本不愿意相信耶稣所说的话,他们也没有被耶稣神奇的能力所感动。他们对真理和源自真理的爱的憎恨太强烈了。正如耶稣所说:"恨我的,也恨我的父。约翰福音15:23).

从字面上看,耶稣指的是那些憎恨耶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因为耶稣的言行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腐败。在耶稣来临之前,他们通过对经文的僵化解释,尤其是通过将上帝描绘成愤怒、惩罚和复仇者的形象,来维持他们的权力,让人们惶恐不安。

在这本福音书中,耶稣一直非常清楚地指出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腐败本质。他也一直在向他们陈述真理,但这并不是他们想听的。当然,我们都不可能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负责。但是,当真理呈现在我们面前,当真理充满了上帝的爱时,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我们拒绝接受,说 "这不是我想听的",特别是因为它不符合我们低级本性的欲望,那么我们就会给自己带来谴责。正如耶稣所说:"我若不在他们中间行那别人所没有行过的事,他们就没有罪了;如今他们看见了,也恨我,也恨我的父"(《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15:24).

在结束告别演说的这一部分时,耶稣向门徒们保证,这一切都会实现,因为这是应验经文的必要条件。正如耶稣所说:"但这一切都是要应验律法上所写的:'他们无故恨我'。约翰福音15:25). "他们无缘无故地恨我 "这句话可在《圣经》中找到。 诗篇35:19 其中写道:"我的敌人不要无缘无故地幸灾乐祸我,恨我的人也不要无缘无故地幸灾乐祸我"。同样,在 诗篇69:4 经上写道:"无缘无故恨我的人,比我的头发还多。 诗篇109:3 经文写道:"他们用仇恨的语言包围我,无缘无故地攻击我"。

憎恨同胞的可敬和高尚是没有正当理由的。憎恨主的真善美也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对真理的每一次攻击,对善良的每一次迫害,都源于不公正的原因,即源于地狱。地狱的灵对任何真善美的东西都有根深蒂固的反感,尤其是对他们决定谋杀的耶稣。他们对耶稣的仇恨是深刻而普遍的。他们无缘无故地恨他。 19

---

实际应用

---

每当我们的内心出现冲突时,尤其是当冲突涉及到我们按照真理生活的愿望时,就会发生战斗。这是一场邪恶欲望与美好愿望的冲突,邪恶通过虚假进行攻击,而美好愿望则通过真理进行防御。在每一场这种性质的战斗中,我们唯一的防御手段就是来自主的话语的真理。对我们来说,这场战斗可能只是焦虑。但其实还有更多的事情在发生。主自己正在通过我们所想到的真理来驱散虚假,保护良善。这就是主在我们受试探时为我们带来胜利的方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当你发现自己处于冲突中时,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都要让它成为你更上一层楼的时刻,依靠主和祂话语中的真理。不要屈服。希伯来经文中写道:"他们越受苦,就越繁衍壮大。出埃及记1:12). 20

---

“当安慰者降临"

---

26.等保惠师来了,就是我从父差遣给你们的,从父出来的真理的灵,他要为我作见证。

27.你们也要为我作见证,因为你们从起初就与我同在。

---

在我们受试探的时候,保护和坚固我们的真理被称为 "安慰者"。它是主同在的保证。正如耶稣所说:"保惠师来了,就是我从父差遣给你们的,就是从父出来的真理的灵,他要为我作见证。约翰福音15:26). 那么,保惠师的功能之一就是提醒我们主是存在的。正如耶稣在上一章中对门徒所说的:"我不撇下你们不管,我要到你们这里来。约翰福音14:8).

被译为 "安慰者 "的希腊文是Paraklētos(Παράκλητος)。它的字面意思是 "来到......旁边",para的意思是 "在......旁边",kletos的意思是 "被呼召或邀请"。因此,它也被翻译为 "帮助者 "或 "代言人"。无论如何,无论我们更喜欢 "安慰者"、"帮助者 "还是 "代言人 "这个词,它都表明我们在与试探的斗争中并不孤单。我们不是孤儿。我们可以邀请上帝与我们同在。

同样重要的是,耶稣一直把保惠师、帮助者或代言人称为圣灵。例如,在上一章末尾,耶稣对门徒说:"父要奉我的名差遣那帮助者圣灵来,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约翰福音14:26). 21

耶稣在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和复活之前,一直用未来时态谈论差遣保惠师和圣灵降临。这是因为荣耀的过程尚未完成。正如约翰在这本福音书的前面所说:"圣灵还没有降临,因为耶稣还没有得荣耀"(《约翰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7:39). 但是,未来事件发生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因此,耶稣说:"保惠师来的时候......这保惠师要为我作见证"(《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15:26).

换句话说,一旦耶稣得了荣耀,不再以肉身与他们同在,祂会再次来到他们身边--不是以祂在世上与他们同在时的物质形式,而是更深地以灵与他们同在。耶稣将作为圣灵时刻与他们同在,即使是在他们的逆境中。祂会在那里安慰他们,坚固他们,并使他们想起祂的真理和真理的精神。

正如耶稣作为圣灵来到我们身边,使我们想起见证祂的真理一样,我们也将被赋予向他人见证耶稣的使命。他不仅在我们的婴幼儿时期与我们同在,而且在我们重生的过程中一直与我们同在。正如耶稣所说:"你们也要作见证,因为你们从起初与我同在。约翰福音15:27). 22

---

实际应用

---

上一章的主要基调是安慰和慰藉,而本章的高潮则集中在门徒们将要面对的仇恨和迫害上,尤其是在他们努力为耶稣作见证的时候。在这些迫害中,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与葡萄树保持联系,也就是遵守耶稣赐给他们的真理,特别是他们应该彼此相爱的真理。因此,作为实际应用,要意识到逼迫即将来临。怀疑会出现。你会受到诱惑,放弃你的最高目标和精神抱负。这时候,你要与上帝保持联系,沉浸在祂的话语中,让祂唤醒你此刻所需要的真理。呼求祂的名。也就是说,祈求祂的勇气来代替恐惧。祈求祂的理解来代替怨恨。祈求祂的平安来代替焦虑。这样,上帝就会以帮助者、真理之灵的身份与你同在,在你受到试探的时候支持你、坚固你、为你争战。奉主的名前进。 23

---

脚注:

1属天的奥秘2839: “没有信心的慈善不是真正的慈善,没有慈善的信心也不是信心。有了仁爱,就必须有信仰;有了信仰,就必须有仁爱;但仁爱本身才是根本;因为信仰的种子无法植入其他土地。二者相互结合,互为因果,就有了天上的婚姻,也就是主的国度。除非将信仰植入仁爱之中,否则它只是记忆性的知识,因为它只停留在记忆层面。心灵没有接受它的感情。但当它被植入仁爱,也就是生命中时,它就变成了智慧和聪明"。

2启示录解说 650:40: “'树要结果'这句话意味着通过[善与真]的知识带来生命之善。这是因为'树'象征着......充满知识的心灵,而'果实'则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另请参见 婚姻之爱135: “一棵树象征着一个人;而它的果实则象征着美好的生命。因此,生命之树象征着从上帝那里生活的人,或生活在人里面的上帝。因为爱、智慧、仁慈、信仰或善和真理构成了人身上的上帝的生命,所以生命之树象征着这些品质,人由此获得永生"。

3真实的基督教455: “地狱享受着各种邪恶的快乐,即仇恨、报复、杀戮的快乐;抢劫和偷窃的快乐;辱骂和亵渎的快乐;否认上帝和亵渎圣道的快乐....。恶人以这些快乐为乐,就像火炬在燃烧。这些快乐就是《圣经》中所说的地狱之火"。另请参见 启示录 766:2: “爱自己的人怒火中烧......对反对他们的人充满仇恨和报复。另请参见 属天的奥秘10038: “'烈火焚烧'一语指的是自爱,它吞噬了一个人所有的物品和信仰的真理......这就是'地狱之火'的含义"。

4Arcana Coelestia 3147:7: “如果不除去爱自己和爱世界的东西,善行就是恶行;因为如果在除去这些东西之前做了善行,这些善行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好的,但内在却是恶的;因为这些善行要么是为了名誉,要么是为了利益,要么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要么是为了报酬....。但是,当这些邪恶被消除之后,天人之爱和精神之爱就会从上帝那里流入作品之中,并使它们成为爱和慈善的行动"。

5属天的奥秘6410: “从善如流的喜悦和从真理中得到的愉悦,使人在天堂得到幸福,这并不在于无所事事,而在于活动;因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喜悦和愉悦会变得不喜悦和不愉快;但在活动中,喜悦和愉悦是永久的,并不断提升,使人得到幸福"。参见 仁爱168: “每一个仰望上帝、避开罪恶的工人,都会避开懒惰,因为懒惰是魔鬼的枕头"。

6属天的奥秘548: “爱的本质就是在为他人服务中找到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爱本身"。另请参见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105: “那些以自爱和爱世界为目的的人......无法理解,不求回报地乐于并善待邻人会使一个人成为天堂,而这种感情所固有的幸福与天堂里的天使一样伟大"。另请参见 启示录 949:2: “奖赏'是一种内在的祝福,称为'平安'......而这完全来自上帝"。

7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295: “当主完全荣耀了他的人性时,他就脱去了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人性,穿上了从天父那里继承的人性,也就是神圣的人性"。另见《关于新耶路撒冷的学说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12: “教会里都知道主战胜了死亡,也就是地狱,之后他带着荣耀升入天堂。但人们还不知道,主是通过战斗--也就是试探--战胜了死亡或地狱,同时也通过这些战斗荣耀了祂的人类;十字架上的激情是祂最后的战斗或试探,祂通过它实现了这一征服和荣耀....。试探无非是与地狱的战斗"。

8Arcana Coelestia 2500:2: “主的教导......是通过不断的启示,从而通过来自祂自身的神圣感知和思想,也就是从祂的神性;祂将这些感知和思想植入神圣的智慧和聪明之中,甚至达到了祂的人性与神性的完美结合。这种增长智慧的方式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从神性本身流淌出来的,而神性是祂最内在的,是祂所孕育的天父;因此是从神爱本身流淌出来的,只有主才拥有神爱"。

9婚姻之爱9[4]: “荣耀上帝......意味着结出爱的果实,即忠实、诚实、勤勉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因为这是爱上帝和爱邻舍的结果"。

10婚姻之爱10[7]: “天堂的快乐和永恒的幸福与地点无关,而是与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有关。天堂生活的状态来自爱和智慧。因为有用的服务是爱和智慧的容器,所以天堂生活的境界来自这两者在有用的服务中的结合"。另请参见 真正的基督教信仰 737:3: “灵魂的喜乐......来自于主的爱和智慧。爱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原因,而智慧则是产生这种喜悦的方式。爱和智慧都在它们所产生的效果中找到了归宿,而这种效果就是有益....在天堂般的花园乐园中,没有一样东西,哪怕是最微小的一片叶子,不是从爱与智慧的结合中产生效用的。因此,如果我们内心有这种结合,那么我们就在天国的乐园里,因此也在天堂里"。

11Arcana Coelestia 8979:2: “外部教会的人是出于顺从而行动的,因为它得到了这样的命令。由此可见,内部教会的人是自由的,但外部教会的人相对来说是仆人。凡是出于爱的情感而行动的人,都是出于自由,但出于顺从而行动的人却不是出于自由,因为顺从不是自由"。

12启示录解说 409:9: “他们不是仆人,而是朋友或自由的人,他们从主那里接受教义和生活中的神圣真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所吩咐你们的,你们若都遵行,我就不再称你们为仆人,乃称你们为朋友了。'我从我父所听见的一切话,都已经告诉你们了,叫你们去结果子。吩咐,晓谕,指的是教义,结果子指的是生命。'这不是你们拣选了我,乃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指定了你们"。

13真实的基督教498: “主通过人的自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在这种自由中,并通过这种自由,主不断敦促人们接受祂。然而,与此同时,祂从未取消或剥夺这种自由。这是因为,任何属灵的行动都必须在自由中进行,否则就无法保持。因此,可以说,正是这种自由允许主居住在人的灵魂中"。

14属天的奥秘561: “残余不仅指一个人从婴孩时期就从主的话语中学到并因此印在记忆中的物品和真理,还指由此产生的所有状态,如婴孩时期的纯真状态;对父母、兄弟、老师、朋友的爱的状态;对邻居的慈善状态,以及对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的怜悯;总之,指所有善和真理的状态。这些状态连同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善与真,被称为 "记忆"....。主将这些状态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不让它们有一丝一毫的遗失....。当邪恶和虚假的状态再次出现时--因为每一种状态,即使是最微小的状态,也会残留和回归--这些状态就会被上帝用美好的状态来调节"。

15Arcana Coelestia 10110:4: “人们从襁褓中就被植入善的种子,使其成为接受真理的平面"。

16启示录解说 295:3: “之所以说他们所愿所求的,都应成就在那些仍在主里面,主的话语仍在他们里面的人身上,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除了主所赐予他们的意愿之外,什么也不愿意,而这就是善,善是从主自己而来的。"参见 揭秘启示录951: “在主里面的人不会许愿,因此也不会祈求非来自主的任何东西;他们向主许愿和祈求的任何东西,都会通过....。天堂里的天使只需许愿就能得到。这是因为他们只希望得到可能有用的东西,他们所希望的好像是他们自己的愿望,但实际上是从主那里来的"。

17属天的奥秘59: “在冲突的时刻,邪灵在场,它们绝对憎恨一切真善美的东西,也就是爱和对主的信心的一切要素--只有这些要素才是真善美的,因为它们包含着永恒的生命。参见 Arcana Coelestia 2349:2: “反对慈善之善的人,就是反对主;或者说,处于邪恶之中的人,就是憎恨光明,不趋向光明。光'就是对主的信仰,就是主本身"。

18Arcana Coelestia 1906:2-3: “如果没有残存的善的状态......人们会比任何动物都野蛮。这些善的状态是上帝赐予的,并在人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植入人的天性中。在以后的生活中,人们仍然会得到这种状态,但这种状态更多的是与真理有关,而不是与善....。它们使人们能够思考,也使人们能够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真....。所谓'遗体',指的是人成为人的所有状态,只有主才能完成这项工作"。

19属天的奥秘5061: “关于无缘无故的仇恨 ....当这些魂灵感知到他们所憎恨的人的世界时,他们就会呼吸他的毁灭....。因为仇恨与仁爱相反,是一种厌恶,是一种精神上的反感;因此,当这些灵魂在另一个生命中感知到他们所憎恨的人的范围时,他们就会陷入狂怒之中"。参见 属天的奥秘3340: “在地狱里,人们对真善美,尤其是对主....。如果不是主不断地驱赶这种愤怒,整个人类都会灭亡。另请参见 启示录释义 1013:4: “地狱之灵的憎恨是针对所有善良的人......这是一种燃烧着毁灭灵魂欲望的火焰。此外,这并不是因为憎恨他们试图毁灭的人,而是因为憎恨主本身。既然人是来自主的人,而来自主的人是善和真理,既然地狱里的人出于对主的仇恨,渴望杀死善和真理的人,那么地狱本身就是谋杀的源头。

20属天的奥秘6663: “过着遵行主诫命生活的人,在升入天堂并与那里的社会结合之前,会受到与他们有关的邪恶和虚假的侵扰,以便这些邪恶和虚假可以被清除....。与他们同样邪恶和虚假的灵魂就在他们身边,千方百计地引导他们远离真理和善。但他们仍然不会沉浸在自己的邪恶和虚假中,以致于无法通过天使从主那里获得帮助;平衡被精确地保持着。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被侵扰的人在自己看来似乎是自由的,从而与自己的邪恶和虚假作斗争,但即使当时不承认,事后也要承认,所有抵抗的力量都来自主。当这样做的时候,不仅以前植入的真理和品德得到了加强,而且还灌输了更多的真理和品德;这是每一场属灵战斗的结果,战斗者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21真实的基督教139: “既然主是绝对真理,那么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一切都是真理。所有这些真理都被称为安慰者,也被称为真理之灵和圣灵"。

22Arcana Coelestia 6993:1-2: “整个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和圣灵,在主内是完美的,因此只有一位上帝,而不是三....。圣言》中提到 "圣父、圣子、圣灵",是为了让人们承认主,也承认祂里面的神性。因为人们曾处于如此浓重的黑暗之中,就像今天一样。否则,他们就不会承认主的人性中有任何神性;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完全不可理解的,是无法相信的。此外,三位一体是真理,但只有一位,即在主内;基督教会也承认,三位一体完全居住在主内"。

23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191 195: “与诱惑作斗争的手段是来自《圣经》的信仰真理。人们必须用它们来对抗邪恶和虚假。如果他们使用这些以外的手段,他们就不会得胜,因为只有在这些手段中,主才会出现....。只有主才会在试探中为人们而战。如果他们不相信只有主为他们而战,为他们而胜,那么他们经受的就只是外在的诱惑,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来自斯威登堡的著作

 

Apocalypse Explained#1013

学习本章节

  
/1232  
  

1013. And there came forth a great voice out of the temple of heaven, from the throne, saying, It is done, signifies manifestation out of heaven from the Lord that the end is come, and thus that the Last Judgment is at hand. This is evident from the signification of "a great voice, saying," as being manifestation; from the signification of "temple," as being heaven as to the Divine truth, through which all manifestation is effected (See n. 220, 391, 915); also from the signification of "throne," as being where the Lord is as to judgment (See n. 253, 267, 462, 477); also from the signification of "It is done," as being to be ended, that is, that there is no longer any good and truth, thus no longer any church, because all things are devastated. All this makes clear that "a great voice coming forth out of the temple of heaven, from the throne, saying, It is done," signifies manifestation out of heaven from the Lord that the end is come, and that the Last Judgment is at hand. This was said after "the seventh angel poured out his vial into the air," which signifies that all things of man's thought have been turned away from heaven, consequently there is no longer any communication of men of the church with heaven; and when this communication has been broken off the Last Judgment comes. For so long as there is a communication of heaven with the church all things are held together in connection; but when communication is destroyed it is like a house falling when the foundation is taken from under it. And yet a new house is then built by the Lord in its place; the house is the church.

(Continuation respecting the Seventh Commandment)

[2] As all who are in hell are in hatred against the Lord, and thus in hatred against heaven, for they are against goods and truths, so hell is the essential murderer or the source of essential murder. It is the source of essential murder because man is man from the Lord through the reception of good and truth; consequently to destroy good and truth is to destroy the human itself, thus to kill man.

[3] That those who are in hell are such has not yet been known in the world, because with those who belong to hell and therefore after death come into hell, there does not appear any hatred against good and truth, nor against heaven, nor still less against the Lord. For everyone while he lives in the world is in externals; and these externals are taught and trained from infancy to counterfeit such things as are honest and decorous, just and equitable, and good and true. Nevertheless, hatred lies concealed in their spirit, and this in equal degree with the evil of their life. And as hatred is in the spirit it breaks forth when the externals are laid aside, as is the case after death.

[4] This infernal hatred against all who are in good is deadly hatred because it is hatred against the Lord. This can be seen particularly from their delight in doing evil, which is such as to exceed in degree every other delight, for it is a fire that burns with the lust for destroying souls. Moreover, it has been ascertained that this delight is not from hatred against those whom they attempt to destroy, but from hatred against the Lord Himself. Now since man is a man from the Lord, and the human which is from the Lord is good and truth, and since those who are in hell are, from a hatred against the Lord, eager to kill the human, which is good and truth, it follows that hell is the source of murder itself.

  
/1232  
  

Thanks to the Swedenborg Foundation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