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探索《约翰福音》第 20 章的含义

原作者: Ray and Star Silverman (机器翻译成: 中文)

The disciples Peter and John running to the tomb on the morning of the Resurrection, a painting by Eugène Burnand

第二十章


复活


1.一周的第一[日],抹大拉的马利亚在早晨,天还黑的时候,来到坟墓那里,看着从坟墓里取出来的石头。

2.她就跑去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另一个门徒,对他们说:"他们把主从坟墓里抬出来,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

3.彼得和另一个门徒就出去,到了坟墓那里。

4.他们两个一同跑,另一个门徒超过彼得,先到了坟墓那里。

5.他俯伏在地,看那铺着的被单,却没有进去。

6.西门彼得跟着他,进了坟墓,看见铺着的被单、

7.还有盖在他头上的巾子,没有和被单铺在一起,而是分开,包在一处。

8.另一个门徒也进了坟墓,他是先到坟墓里来的,看见就信了。

9.因为他们还不知道经上说,祂必须从死里复活。

10.门徒就自己回去了。

在上一章的末尾,亚利马太的约瑟和尼哥底母用油和香料膏了耶稣的身体,用麻布裹好,放在坟墓里。我们注意到,这一举动代表了对圣言字面意义的温柔和敬畏。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某段经文的内在含义,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它的神圣。因此,我们以最深的敬意来看待它,并将它放在我们心目中一个特殊的位置。约瑟和尼哥底母照顾耶稣遗体的方式就体现了这一点。

当约瑟和尼哥底母把耶稣的遗体放在坟墓里时,正是安息日开始前的星期五晚上。当下一集开始时,已经是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埋葬后的第三天,也是新一周的开始。经文写道:"一周的第一天,抹大拉的马利亚趁着天还黑,早早地来到坟墓那里。黑暗意味着马利亚对耶稣的遭遇缺乏了解。她首先注意到的是 "坟墓里的石头被挪开了"(《马太福音》第 21 章)。约翰福音20:1).

通常,尸体被安放在墓穴后,墓穴口会放置一块厚重的石头,有效地封死墓穴。但这次不同。石头被移动过。看到这一幕,马利亚以为有人拿走了耶稣的尸体。当她跑出坟墓时,遇到了彼得和约翰,并对他们说:"他们把主从坟墓里带走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哪里。约翰福音20:2). 约翰和彼得毫不犹豫地跑向坟墓,看看发生了什么事。经文写道:"于是他们两个一同跑去,另一个门徒(约翰)超过彼得,先到坟墓那里。约翰福音20:4).

只有在《约翰福音》中,我们才读到约翰和彼得一起跑向坟墓,约翰最终超过了彼得。在福音书的叙述中,我们看到 "彼得 "代表着通过理解真理而产生的信仰,而 "约翰 "则代表着服务他人的爱。当我们学习真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时,我们就会开始接受新的意志。这时,服务之爱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我们不仅开始看到真理中的善,也开始体验这种善。 1

从这时起,情况发生了逆转。我们开始按照真理生活,不仅仅是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而是因为我们真正爱上帝,喜欢为他人服务。此外,我们还因为自己是有用的人而感到喜乐。因此,经文写道,约翰代表着对服务的热爱,他超过了彼得,第一个到达了坟墓。 2

虽然约翰先到,但彼得却是第一个进去的。经文写道:"他(约翰)弯腰往里看,见麻布放在那里,却不进去。西门彼得就跟从他,进了坟墓。约翰福音20:5-6). 在我们自身的灵性发展中,这指的是对真理的理解在我们的重生中继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当爱占据主导地位时会发生逆转,但对真理的理解并没有被放弃。虽然真理不再是第一位的,但它仍然与服务之爱一起发挥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在理解力(即信心)中代表真理的彼得首先进入。当他进入时,他仔细检查了细节。经文写道:"他(彼得)看见亚麻布躺在那里,缠在他头上的手帕也没有和亚麻布放在一起,而是叠在一起,单独放在一个地方。约翰福音20:6-7). 当这些外衣与耶稣的身体分离时,就意味着道的外在真理,而没有其精神意义。 3

虽然信是第一个进入的,但爱很快就跟了进来。因此,彼得进去之后,约翰也跟着进去。经文写道:"那先到坟墓那里的另一个门徒也进去了,他看见就信了"(《圣经》第 12 章)。约翰福音20:8). 在真实的故事中,彼得和约翰与抹大拉的马利亚一样,都相信有人移动了石头,拿走了耶稣的身体。这是因为 "他们还不知道耶稣必须从死里复活的经文"(《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20:9).

此时此刻,特别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预言耶稣复活的经文,马利亚、约翰和彼得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只知道他们敬爱的老师被钉在了十字架上,现在他的身体也被带走了。他们不知道耶稣已经复活。他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盖在耶稣身上的亚麻布衣服和盖在他头上的折叠布。

门徒们感到困惑和失望,离开了坟墓。经文写道:"门徒们又各回各家去了"(《马太福音》第 12 章)。约翰福音20:10). 需要注意的是,"回到他们自己的家 "这个短语是希腊语 pros hautous [πρὸς αὑτο↪Ll_1F7Aς]的意译,意为 "回到他们自己 "或 "回到他们自己"。虽然我们可以理解为约翰和彼得回到了 "他们自己的家",但希腊文的实际意思是他们又回到了 "他们自己"--也就是回到了他们原来的态度和熟悉的行为模式。

然而,马利亚没有回家,也没有去任何地方。


实际应用


每当我们听到令人沮丧的消息,面对充满挑战的环境,或经历令人失望的损失时,我们可能会受到诱惑,回到以前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在这些时候,我们会受到 "回归自我 "的诱惑--也就是说,回到以前的态度、行为和反应。约翰和彼得 "回到自己 "就代表了这种重拾旧模式的倾向。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警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小心重新回到以前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倾向。与其重拾旧模式,不如以马利亚为榜样。保持坚定。


马利亚看见天使


11.马利亚站在坟墓外面哭泣。她一边哭,一边弯腰向坟墓走去、

12.她看见两个白衣天使,一个坐在头,一个坐在脚,耶稣的身体就躺在那里。

13.他们对她说,妇人,你为什么哭泣?她说:因为他们把我主带走了,我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哪里。

14.14. 说了这话,她就回头,看见耶稣站着,她不知道那是耶稣。

15.耶稣说,妇人,你为什么哭泣呢?你找谁呢?她以为是园户,就对耶稣说,主啊,你若把他抬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就把他带走。

16.耶稣对她说,马利亚。她转过身来,对耶稣说:"拉波尼",也就是 "老师"。

17.耶稣对她说,不要摸我,因为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要到我弟兄那里去,对他们说,我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

18.抹大拉的马利亚来了,向门徒报告说,她看见了主,主对她说了这些话。

抹大拉的马利亚没有离开这里,也没有回家。相反,她留在了坟墓旁。接下来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经文写道:"马利亚站在坟墓外面哭泣,一面哭,一面弯下腰往坟墓里看。约翰福音20:11). 出于对耶稣的爱,马利亚能够看到约翰和彼得所看不到的灵界事物。事实上,经文记载,马利亚 "看见两个白衣天使,一个坐在头前,一个坐在脚前,耶稣的身体就躺在那里。约翰福音20:12).

当约翰和彼得往里看时,他们只看到了没有生命的亚麻布和折叠的布。但当抹大拉的马利亚透过悲伤和泪水往里看时,她看到了活生生的人--事实上,她看到了两个天使。同样,有时我们看圣经,看到的只是没有生命的文字,无法打动我们,也无法与我们对话。然而,当我们凝视圣言时,看到天使在对我们说话,邀请我们反思自己的内心状态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此,这些天使非常恰当地询问马利亚:"妇人,你为什么哭泣?约翰福音20:13).

马利亚的回答简单明了。她说:"因为他们带走了我的主,我不知道他们把他安放在哪里"(《马太福音》第 21 章)。约翰福音20:13). 在这种情况下,马利亚代表了我们每一个人。像马利亚一样,我们也会遇到主似乎不在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去哪里找祂。此时此刻,我们的生活中似乎缺少了良善和真理。这就是马利亚的悲叹中更内在的含义:"他们带走了我的主"。 4

然而,事实是,主从未 "被带走",也从未抛弃我们。只是有时我们感觉不到祂的存在。即使在那些上帝似乎不在的时候,祂实际上仍然离我们很近。正如经上所说:"她说了这话,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不知道是耶稣。约翰福音20:14). 耶稣重复了天使所问的问题,说:"妇人,你为什么哭泣?"然后耶稣又说"你在找谁?约翰福音20:15). 5

虽然马利亚爱耶稣,但她仍然不了解耶稣的本性。因此,即使耶稣站在她面前,她也无法认出祂来。我们读到:"她以为他是园丁,就对他说:'先生,如果你把他带走了,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就把他带走'"(《马太福音》第 21 章)。约翰福音20:15). 悲痛欲绝的马利亚没有意识到,她极力哀悼的耶稣就站在她的面前。悲痛欲绝的马利亚在耶稣身上只看到了一个可能帮助她找到耶稣遗体的人。就在这时,耶稣对她说:"马利亚"(《马太福音》第 21 章)。约翰福音20:26).

直到耶稣叫出了她的名字,马利亚才恍然大悟。这让人想起耶稣在这本福音书早些时候说过的话,好牧人 "指名呼唤自己的羊......羊就跟着他,因为知道他的声音"。 约翰福音10:3-4). 耶稣呼唤马利亚的名字,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唤醒了她的灵魂。这时,马利亚认出了耶稣,惊呼道:"拉波尼!"(Rabboni!(约翰福音20:16).

马利亚选择 "rabboni "而不是 "Lord "这个称谓意义重大。rabboni "一词的意思很简单,就是 "老师"。这就是 "拉比 "一词的由来--犹太宗教教师或精神领袖的称谓。在这里,视耶稣为她的精神领袖与视耶稣为她的主是截然不同的。马利亚虽然充满爱和虔诚,但她仍然称呼耶稣为 "拉波尼"--至少在此刻是这样。正因为如此,耶稣的回应是明确的。他对她说:"不要摸我,因为我还没有升到我父那里去。约翰福音20:17). 6

虽然马利亚确实对耶稣一往情深,但她的理解力还只发展到把耶稣当作自己敬爱的老师的地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耶稣在谈到马利亚的理解能力时说,她不应该触摸耶稣,因为在她的心目中,耶稣还没有升到父那里。从上下文中可以看出,马利亚的思想仍然很模糊。那天早上,马利亚来到坟墓前时,天还是黑的。虽然她渐渐地看到了更大的光亮,但完全的觉悟还没有到来。简言之,马利亚仍然视耶稣为她的拉比,但还没有看到耶稣复活的光辉。 7

耶稣还说:"你们要到我的弟兄那里去,对他们说:'我要升上去,归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归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我要升上去,归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约翰福音20:17). 虽然荣耀的过程已经在十字架上完全完成,但这对马利亚和门徒来说还没有成为现实。事实上,在他们心中,唯一知道的就是耶稣死在了十字架上,他的身体被带走了。

这就是为什么耶稣现在派马利亚给门徒们带去一个信息,这个信息与耶稣在告别演说中告诉他们的相似。当时,祂对他们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见我;等不多时,你们又要见我,因为我要到父那里去。 约翰福音16:16). 这一次,马利亚要告诉他们,耶稣要 "升到父那里去"。

虽然这并不是十字架上真实发生的事情的最完整表达,但这是门徒们此时能够理解的解释。与此同时,耶稣将继续在他们的理解中上升,直到他在他们的心目中完全升天,成为复活和荣耀的主。到那时,他们才能理解复活的真正含义。


空墓


耶稣尸体的神秘失踪让耶稣的追随者既震惊又困惑。马利亚、约翰和彼得都不知道《圣经》中预言弥赛亚会在第三天复活,他们都以为耶稣的尸体不知何故被带走了。然而,早在七百年前,希伯来经文中就已经预言了复活。先知约拿曾说过 "第三天复活"(《圣经-约拿书》)。约拿书2:10), 何西阿说:"第三日,他必叫我们复活"(《圣经》第 21 章)。何西阿书6:2).

那么,根据圣经,耶稣在第三天 "复活 "了--也就是说,复活了。但怎么复活的?坟墓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们只找到了耶稣身体的亚麻布条和头部的折叠布?耶稣在哪里?他的尸体怎么了?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重要的是要明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他完全荣耀人性的最后一步。这样,祂脱去了最后一丝虚弱的人性,成为完全的神性。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概念,圣经学者将这一过程比作先从衣服上取下一根羊毛线,然后换上一根金线。随着羊毛线被去掉,金线取而代之,整件衣服最终变成了纯金的。同样,耶稣以更大的方式,逐渐用完美和无限取代了自己身上不完美和有限的一切。祂通过连续的试探,彻底根除了一切邪恶和虚假的倾向。最后,除了神性本身,什么都不剩了,也就是纯粹的爱和纯粹的智慧的神体。 8

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耶稣还在世上,他就在不断地将他所传授的神圣真理与作为他灵魂的神圣之爱结合起来。当然,有时这种结合似乎是相对完整的,例如,当祂说 "我与我父是一 "时。 约翰福音10:30). 但是,这些时刻都是不断走向完全荣耀的过程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只有在复活和升天时才算完成。只有到那时,祂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一切都消散了,才换上了新的 "复活的身体"。只有到那时,祂才能真正地说:"成了"。 约翰福音19:30)—他在十字架上说的最后一句话 9

主的物质躯体消散了,什么也没留下,这就好比找到了理解,愤怒就不存在了;给予了宽恕,怨恨就消失了;产生了爱,仇恨就消失了。这些负面属性不会 "去 "任何地方。它们只是在理解、宽恕和爱面前不复存在。同样,当我们更深入地进入圣言的灵性意义时,圣言字面意义上的每一个真理表象,例如主是愤怒、报复和惩罚性的,都会消失。 10

理解主的荣耀过程的另一种方法是把它比作婚姻。一开始,丈夫和妻子承诺彼此相爱。他们发誓要摒弃遗传的不友善和自私的倾向,并为此求助于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时,他们在一起生活的喜乐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在婚礼上和结婚初期所做的承诺和保证似乎也 "消失 "了。相反,丈夫和妻子现在彼此相爱,不是因为他们承诺要这样做,而是因为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精神已经结合在一起,他们可以说是 "一体"。 11

类似的过程也发生在个人层面。一开始,真理似乎在我们之外。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最终,当我们真诚地按照真理生活时,尤其是在困难时期,深思熟虑的决定会变成自发的行动。曾经被认为是恪尽职守的自我强迫,最终会成为一种天赐的习惯。渐渐地,真与善在思想、言语和行为上变得不分彼此。这样,当我们发展出一种新的或 "第二 "本性时,真理就会与爱结合在一起,以至于真理似乎消失了。耶稣以类似的方式,但在更大程度上,从坟墓中消失了,除了遮盖他身体的麻布,什么也没留下。神圣的智慧与神圣的爱融为一体。 12

当然,马利亚不可能知道这一切,因为它还没有被揭示出来。此时,马利亚所能做的只是惊叹于耶稣的突然出现,并遵从祂的指示。因此,当这一情节结束时,马利亚离开坟墓,去告诉门徒们耶稣让她告诉他们的话--耶稣要升天去见他的父和他们的父,去见他的神和他们的神。当她到达时,她告诉他们,她看见了主,而且 "主对她说了这些话"(《马太福音》,第 21 章)。约翰福音20:18).

马利亚带给门徒的信息符合他们的理解。虽然耶稣已经复活,并与他称之为 "父 "的神圣灵魂完全合一,但这仍然超出了门徒们的理解范围。对他们来说,此时只需知道耶稣仍在升向天父的过程中就足够了。这也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事情。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耶稣才会在我们的理解中 "升天",直到我们认识到祂确实与天父 "合一"--在祂里面,完美的智慧和完美的爱是不可分割的。


实际应用


重生始于学习真理并努力按照真理生活。最终,随着我们 "灵性肌肉 "的发展,开始时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和艰苦的努力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当然,如果没有上帝在暗中为我们做这些繁重的工作,灵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像靠自己一样做这些工作。虽然我们的斗争都无法与耶稣与整个地狱的斗争相比,但我们都有自己的受难和复活。那么,作为实际应用,考虑一下任何时刻对你来说都可能是一次复活的经历。例如,当你发现消极的想法或感觉来袭时,也许是在经历挫折、失落或失望之后,承认它,向主祈求帮助,唤醒真理,然后让主在你里面复活,赐给你所需要的一切力量。就像主完全战胜了他自己身上的邪恶和虚假一样,他也能战胜你身上的邪恶和虚假。这样,主的复活和随后的升天就能成为你生命中活生生的现实。不仅有不断的复活,还有不断的升天,进入爱和智慧的更高境界。在你的意识之外,耶稣正在你身上复活和升天。正如祂在另一个 "我是 "的陈述中让马利亚告诉门徒的那样,"我在上升"。 13


耶稣赐下圣灵


19.那日,是一周的第一日,到了晚上,门徒们因怕犹太人,聚集的地方都关了门,耶稣就来站在中间,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

20.说这话的时候,又把自己的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门徒看见主,就欢喜了。

21.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22.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对他们说:你们受圣灵。

23.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挽留谁的罪,谁的罪就挽留了。

下一集开始时,仍然是耶稣复活的日子,但现在已经是傍晚了,门徒们 "因怕犹太人"(《马太福音》第 12 章)关起门来聚集在一起。约翰福音20:19). 虽然我们今天知道主的复活给人类带来了得救的可能,但门徒们离理解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说,他们仍然 "蒙在鼓里",心存恐惧。

他们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宗教领袖们,尤其是那些曾经密谋害死耶稣的人,现在可能也在试图杀死他们,尤其是当耶稣的尸体被带走的谣言传开时。我们可以想象,门徒们可能正在谈论耶稣的尸体从坟墓中神秘消失的事情,以及耶稣走了之后他们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可能在想耶稣通过马利亚给他们的信息,即 "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见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见你们的神"。

门徒们关起门来聚会,代表了那些担忧、悲伤或恐惧似乎将主的同在拒之门外的时候。然而,马利亚关于耶稣升天的信息一定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为耶稣在他们心中和他们中间向他们显现开辟了道路。正如经上所写的,"耶稣来了,站在他们中间,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马太福音》第 12 章)。约翰福音20:19). 14

然后,为了进一步安抚他们,也为了适应他们的理解水平,耶稣向他们展示了自己手上和身上的伤口。这个被认出的时刻给门徒们带来了安慰和喜乐。正如经文中所说:"门徒看见主,就欢喜起来"(《马太福音》,第 5 章)。约翰福音20:20).


圣灵的大能


在向门徒们展示了自己的双手和侧身之后,耶稣第二次安抚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然后,耶稣又说:"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20:21). 耶稣从爱中出来,现在又在爱中差遣祂的门徒。这就是 "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这句话的含义。

然而,没有圣灵--也就是耶稣与他们持续同在--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圣灵使他们能够在爱中前行;圣灵使他们能够传道、教导和施洗;圣灵使他们有能力赦罪,就像耶稣赦免了他们一样;圣灵激励他们去爱别人,就像耶稣爱他们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向他们吹气并说:"你们受圣灵。你们若赦免人的罪,人的罪就赦免了。你们若饶恕人的罪,人的罪就饶恕了。约翰福音20:22-23).

这一时刻只记录在《约翰福音》中,是耶稣神性最明显的标志之一。这让人想起上帝第一次创造人类生命时所说的话。希伯来经文中写道:"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命的气息吹在他鼻孔里,人就成了活物"(《约翰福音》,第一章,第 3 节)。创世记2:7). 15

希伯来经文中的这段话似乎是在说物质生命的创造。但当耶稣向门徒吹气并说:"接受圣灵 "时,祂说的是创造属灵的生命。自然生命的诞生不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努力,而灵性生命的诞生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做出决定,并不断努力使自己与上帝的旨意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接受不断从上帝那里涌入的爱和智慧。这就是我们的第二次诞生--当上帝的灵进入我们的生命时,我们内心的诞生。这就是 "接受圣灵 "的含义。

因此,圣灵并不是三位一体中一个独立的神。用圣经的语言来说,圣灵其实就是耶稣本身,是神圣的真理与神圣的爱完全结合,作为神圣的力量进入我们的生命,为我们提供有用的服务。这种力量不仅能让我们从爱中感知真理,还能让我们在生活中运用真理。有时也被称为 "圣灵的启示",它对我们内在精神的重要性就像呼吸对我们肉体的重要性一样。 16

因此,神圣三位一体并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相反,它是一个上帝的三个方面--神圣的爱、神圣的智慧和有益服务的神圣力量。这些只存在于上帝身上的神圣品质辐射到所有人,并被那些与上帝的旨意保持一致的人所接受。 17


赦罪


如前所述,耶稣向门徒吹气时说:"你们受圣灵。你们若赦免人的罪,人的罪就赦了。显然,首先接受圣灵与随后的赦罪能力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在希腊原文中,译为 "宽恕 "的词是 aphēte [ἀφῆτε] ,意思是 "送走"。这种必须 "送走 "罪孽的观念被称为 "罪孽的赦免"。在希伯来经文中,当人们把罪孽放在山羊的头上时,山羊就会被送往旷野,象征性地 "送走 "人们的罪孽(见 利未记16:21). 虽然山羊并不能真正消除人类的罪孽,但这一仪式确实说明了消除自身罪恶并将其 "送入荒野 "的必要性。在整个基督教中,这一过程被称为 "赎罪"。 18

宽恕与赦罪有关,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赦免罪孽就是把罪孽赶走。然而,只有通过圣灵的力量,罪孽才能被赦免,也就是说,才能从我们的生命中去除和驱除。每当我们以一种新的理解和新的意愿来应对当前的情况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发生这种变化。当我们在这个更高的层次上运作,超越以前的状态、以前的习惯和以前的态度时,我们的罪就会得到宽恕。也就是说,当我们更接近上帝时,我们的罪孽就会进一步远离我们。 19

当我们接受了主的圣灵,并将其作为被祂的爱充满的真理时,我们就不会再有低级的想法和感觉,也不会再重复以前的行为。可以说,它们都已成为过去。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的层面上,以前的罪不再是我们的一部分。虽然我们偶尔也会犯错,但我们现在是谦卑地以神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有了新的本性。这就是我们真正悔改时所发生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嘴上的悔改,而是生命的悔改。 20

虽然驱除罪恶倾向需要时间和无数的方式,但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用十诫来概括。当我们努力遵守这些诫命时,我们不仅允许上帝除恶,还允许上帝的爱流淌在我们里面并通过我们做工。可以说,无论何时,圣灵都在我们里面并通过我们做工,影响并成就一切善、真、有用的事。 21


罪孽的保留


然而,不应忘记的是,耶稣并不只是在谈论罪孽的赦免。他还谈到了保留罪孽的问题。正如他所说:"你们若留住人的罪,那人的罪就留住了"。这不可能意味着我们有能力让人从罪中解脱出来或让他们留在罪中。然而,这确实意味着,如果我们宽恕任何人的罪,我们自己就会体验到一种宽恕的感觉。反之,如果我们保留任何人的罪,我们自己就会保留苦毒、怨恨和不宽恕。

因为我们与生俱来就有各种邪恶的倾向,所以我们的头脑中难免会时不时地流露出自私自利、不饶恕人的想法,即使我们并没有邀请它们。只要我们不允许这些想法继续存在,它们就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伤害。因此,最好尽快将它们赶走。然而,如果我们选择继续留住它们,也就是保留它们,那么它们就会对我们的性格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疾病如果得不到治疗,就会扩散到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导致病情恶化,最终导致死亡。消极的想法如果任其发展,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 22

因此,耶稣正在给门徒们上一堂最有力量的课,让他们了解宽恕的重要性以及不宽恕的后果。从他们自己开始,他们可以呼求圣灵的大能来驱散一切负面的影响,使他们能够被上帝的宽恕之灵充满。与此同时,他们也要警惕怀有苦毒、怨恨和憎恶思想的危险。

这也包括我们可能会根据以前的经历或关于他们的传言,将人们锁定在负面的形象和偏见中。没有人希望别人从他们以前的不当行为或过去错误的角度来看待他们。当人们悔改、改变和成长时,我们需要从他们最好的品质--也就是主在他们身上的品质--来看待他们。只要我们 "保留 "他们的罪孽,我们就无法将他们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同样,如果我们保留对他人的负面想法,拒绝放弃这些想法,甚至为这些想法辩解,那么这些想法就会成为我们本质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说:"你们若赦免人的罪,人的罪就赦免了;你们若保留人的罪,人的罪就保留了。 23


实际应用


如果我们真心悔改,以前的罪孽就会被送走,不再与我们有关。我们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因为主已经宽恕了我们,所以我们也可以宽恕自己。正如我们不想被自己过去的罪孽所定义一样,我们也可以给予他人同样的考虑。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当你看到别人努力改变和成长时,要支持和鼓励他们的努力。如果因为某人的过去而产生负面的想法和偏见,请尽快将这些想法和形象赶走。不要让它们挥之不去。当你为他人这样做时,你就能解放自己,对他们有更高的评价,并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最好的解释。正如耶稣所说:"你们若赦免人的罪,人的罪就赦免了。如果你保留任何人的罪,他们就会被保留"。 24


"我的主,我的上帝!"


24.多马是十二门徒中的一个,名叫底底母,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在一起。

25.其他的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对他们说:除非我看见他手上有钉痕,又用指头探入钉痕,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就不信。

26.过了八天,门徒又在里面,多马也和他们在一起。门关了,耶稣来了,站在中间,说,愿你们平安。

27.耶稣对多马说:你用指头指着我的手看,又用手插入我的肋旁;你不要不信,只要信。

28.多马回答说,我的主,我的神。

29.耶稣说,多马,你看见了我,就信了;没有看见就信的,是有福的。

30.耶稣当着门徒的面,还行了许多神迹,都没有记在这书上。

31.但记这些事,是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当耶稣向门徒吹气并对他们说 "受圣灵 "时,多马并不在场。因此,当多马回来时,他们对多马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马太福音》第 12 章)。约翰福音20:25). 但多马没有这样的经历。因此,他说:"除非我在他手上看见钉痕,又用指头探入钉痕,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就不信。约翰福音20:25).

多马不愿意仅仅因为门徒说 "我们看见了主 "就相信。他想亲眼看看。毕竟,当耶稣突然出现在房间里,向他们问安,并对他们说 "接受圣灵 "时,多马并不在场。虽然这对门徒们来说一定是一次深刻的经历,但他们却无法把这种属灵的经历传递给多马。 25

在没有理解或亲身经历的情况下就相信别人的话,这就是所谓的 "盲目信仰"。这种信仰不应取代理性认识。当我们的灵眼开启时,我们就能亲眼看到主,听到祂在话语中的声音。这才是与真正的信仰相辅相成的理解。希伯来经文中写道:"求你开我的眼睛,使我看见你律法中奇妙的事"。(诗篇119:18). 此外,"在你的光中,我们看见光"(《圣经-摩西五经》)。诗篇36:9).

八天后,当耶稣再次向门徒显现时,多马也在房间里。耶稣又一次在门紧闭的情况下出现在他们中间。耶稣又一次以 "愿平安与你们同在"(《马太福音》第 12 章)作为开场白。约翰福音20:26). 然后,耶稣转向多马,对他说:"把你的手指伸到这里来,看看我的手,再把手伸到这里来,放在我的肋旁。不要不信,只要信。约翰福音20:27). 现在,多马灵性的眼睛睁开了,他亲身经历了耶稣灵性的同在,他深受感染。虽然他想触摸耶稣的身体,但耶稣已经在灵里触摸了他。因此,多马惊呼:"我的主,我的神(约翰福音20:28).

在福音书中,多马的感叹也许比其他任何话语都更接近于描述耶稣的真实本性。多马看到、理解并相信耶稣既是他的主,也是他的神。在这个罕见而幸福的时刻,多马亲眼看到耶稣不仅仅是弥赛亚、人子,甚至是神子。他就是上帝本身--应验了这本福音书开头所说的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约翰福音1:1;14).


那些没有看见却信了的人有福


在这一情节即将结束时,耶稣对多马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所以你信了。没有看见就信的人有福了"。(约翰福音20:29). 在这里,耶稣教导我们,属灵的信仰并不依赖于物理证明。当我们的灵眼开启,用更高的理解力来看待真理时,才会产生真正属灵的信仰。就像肉眼看到自然界的事物一样,灵眼让我们有能力理解属灵的现实。当我们突然明白了什么,我们可能会说 "我看见了",意思是我们明白了。 26

外部视觉基于外部感官的证据。它告诉我们太阳有升有落,地球是平的,星星非常小。它还告诉我们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上帝,也没有死后的生命。毕竟,它无法 "看到 "这些东西。有时,我们被物质蒙蔽了双眼,以至于看不到真正的精神。 27

但内在的视力却截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耶稣经常打开瞎子的眼睛(见 约翰福音9:1-41; 10:21; 11:37). 这些身体上的治愈代表着当主开启我们灵性的眼睛时,我们每个人内心更深层次的治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上帝的存在,看到死亡是生命的延续,看到所有的生命都唯独来自上帝。这些都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灵眼却能看见的本质。因此,这就是耶稣说 "那些没有看见,却已经信了的人有福了"的意思。


更深层次的神迹


在本章结束时,叙述者告诉我们,"耶稣当着门徒的面,还行了许多神迹,没有写在这书上"(《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20:30). 上帝以祂奇妙的怜悯,让我们不时经历一些时刻,感受到祂的同在在我们的生命中做工。 28

对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说,这些奇迹时刻可能包括一个非同寻常的巧合、一次偶然的会面,或者一个意外的惊喜,而这些惊喜最终都会成为巨大的祝福。它还可能包括看到天使、做一个预言性的梦、经历异象,或者收到离世亲人的信息。当然,我们应该感谢这些神迹奇事,但它们不应成为我们信仰的中心或基础。

相反,我们可以让它们证实我们已经相信的东西--上帝以我们难以理解的爱来爱我们,祂的智慧是通往幸福的不二指南,祂以我们有限的头脑无法理解的奇妙方式引领我们。

上帝无形的引领所带来的诸多奇妙,甚至那些我们意识之外的奇妙,都无处不在。这些都是 "没有写在这书上 "的奇妙(《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20:30). 但它们依然存在,默默地在我们生活的表层下运行,每时每刻都在精确有序地进行着。这就是主的神圣旨意,时刻暗中指引着我们。虽然我们无法看到这一切,但上帝会让我们看到足够的东西--足够让我们知道并相信 "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叫我们因他的名信他得生命"(《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20:31). 29

这些都是更深层次的迹象,表明主如何在我们里面暗暗作工。当我们 "因祂的名得生命 "时,我们正在重生。当我们的内在精神发生变化时,我们的境界也在不断提升。这样,我们的存在就成了一系列稳定、渐进、神奇的复活,获得新生。 30


实际应用


"信祂的名 "和 "因祂的名得生命",就是按照上帝赋予我们的品质生活,特别是耶稣基督的生活和教导中所彰显的品质。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会一路经历祂同在的征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留意那些表明你确实在经历 "奉祂的名生活 "的 "征兆"。其中一些迹象可能包括:承认错误和寻求宽恕的意愿不断增强;看到他人优点的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倾向于从你更高的本性出发做出反应;对你生命中的祝福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激;对上帝的信心和信任不断增强。让这些灵性发展的迹象来强化你的精神,加深你的信仰。 31

脚注:

1启示录释义 444:11: “利亚先后生下的三个儿子是流便、西缅和利未。这三个儿子象征着教会的主要和基本要素,即认识上的真理、意志上的真理和行动上的真理。同样,主的三个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也有类似的含义。彼得指的是理解中的真理,雅各指的是意志中的真理,约翰指的是行动中的真理,也就是生命的美好"。另请参见 属天的奥秘7167: “从主发出的就是神圣的善和真理;神圣的善就是爱和仁慈,神圣的真理就是信仰"。

2Arcana Coelestia 5773:2: “对于正在重生的人来说,情况发生了逆转。也就是说,他们先是被真理引向善,然后又被善引向真理。另请参见 Arcana Coelestia 3995:2: “在人们重生的时候,他们从所学到的真理中做善事,从真理中学习善....。然后发生逆转,从善行真理"。另请参见 Arcana Coelestia 3563:5: “在重生之前,属于善的意志是外在的,而属于真理的理解力则是内在的。但在重生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渴望真理,不仅是因为他们有了生命,更是因为他们渴望构成生命的善本身。以前的欲望,即那些与超越他人、幼稚的嫉妒和荣耀有关的欲望,现在都消失了,以至于它们似乎被驱散了。此时,属于意志的善存在于内心,属于理解的真理存在于外在。结果,真理与善合二为一,因为真理源于善。这种秩序是真正的秩序"。

3Arcana Coelestia 7601:5: “在《圣经》中,'亚麻布'指的是外在自然的真理,而外在自然则是更内在的东西的外衣"。另请参见 Arcana Coelestia 10177:5: “只要是出于对主的爱和对邻人的仁慈,主都会聆听和接受。如果圣洁和虔诚不是来自这个源头......它们就只是没有内在的外在....。没有内在的圣洁外在只是来自嘴巴和手势,而有内在的圣洁外在同时也是来自内心"。

4属天的奥秘2689: “在《圣经》中,"高声哭泣 "代表着悲痛的极致....。正在接受改造的人保持着对善的感情和对真理的思考。因此,当他们失去这些时,他们就会感到痛苦....。这种悲伤的状态更加内在,因此也更加严重,因为使他们痛苦的不是身体的死亡,而是失去善和真理,失去善和真理对他们来说就是精神上的死亡"。

5真实的基督教126: “在试探中,一个人显然是孤独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此时上帝最接近地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并支撑着这个人"。另请参见 真实的基督教774: “主与每个人的同在都是不间断的,无论是恶人还是好人,因为没有他的同在,没有人能活"。

6启示录释义 899:14: “因为人死后会复活,所以主愿意受死,并在第三天复活;但这是为了让他脱去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一切人性,穿上神圣的人性。因为主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全部人性,通过试探,最后通过死亡,从祂自己身上摒弃了;通过从在祂里面的神性本身穿上人性,祂荣耀了自己,也就是说,使祂的人性成为神性。这就是为什么在天上,祂的死和埋葬不是指死亡和埋葬,而是指祂的人性的净化和荣耀。这就是主的教导......当祂对抹大拉的马利亚说:'不要摸我,因为我还没有升到我父那里去。'"所谓升到父那里,是指他的人性与神性的结合,来自母亲的人性被完全摒弃。

7属天的奥秘6832: “当主显现时,祂是根据人的品质而显现的,因为人接受神性的方式无非是根据自身的品质"。另请参见 属天的奥秘865: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诱惑之后,信仰的真理开始初现曙光。在这种状态下,虚假的东西会继续给人带来麻烦,使这种状态就像黑夜的晦暗还在徘徊时的晨曦"。

8详解启示录178: “当祂荣耀祂的人类时,祂驱散了从母体所拥有的人类所产生的一切邪恶和虚假"。另请参见 属天的奥秘2288: “当主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他有两种状态,即屈辱状态和荣耀状态。他的屈辱状态是在他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人性中;他的荣耀状态是在他从父耶和华那里获得的神性中。前一种状态,即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人性,主完全脱去了,当祂离开世界,回到神性本身时,祂穿上了神性的人性。注:金线替换的比喻出自塞缪尔-诺贝尔牧师(1779-1853 年)之手。

9Arcana Coelestia 5078:2: “主使自己的身体成为神性,包括其感官和接受器官;因此,祂带着自己的身体从坟墓中复活了"。另见 Arcana Coelestia 10252:7: “众所周知,主带着祂在世上的整个身体复活了,与其他人不同,因为祂没有在坟墓里留下任何东西"。

10. "(《世界人权宣言》) 论亚他那修信经162: “主在墓穴中,以死亡的方式,将人类的一切从母体中摒弃,使之消散"。另请参见 Arcana Coelestia 1799:4: “如果对主的爱和对邻人的仁慈是信仰的主要内容......所有从教义中产生的分歧都会烟消云散;事实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所有仇恨都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主的国度就会降临人间"。另请参见 属天的奥秘1874: “文字的字面意义会随着它的升华而消亡,变成灵性的,然后是天性的,最后是神性的"。

11Arcana Coelestia 3703:2: “在天上,所有的事物,无论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都被看作是对主的爱和对主的信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所有的事物都被看作是善与真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最早的人们把每一件事和所有的事都比作婚姻"。 启示录释义 725:3: “在《圣经》中,'雌雄'在灵性的意义上意味着真理和善,因此,真理的教义即生命的教义,真理的生命即教义的生命;它们必须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因为没有生命的善,真理在人身上就不会成为真理;没有教义的真理,善在任何人身上也不会成为善....。当这两者合而为一时,真理就是善,善就是真理,这种合一就是'一体'的意思"。另见 启示录释义 1004:3: “因此,当两个人的思想合二为一时,他们的两个身体就有可能结合在一起,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肉体。有意愿成为一体就是夫妻之爱;有什么样的意愿,就有什么样的爱"。

12天堂与地狱533: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要过上天堂般的生活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困难,当人们遇到明知是不诚实和不公正的事情,但他们的思想却倾向于这种事情时,他们只需要想一想,这种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因为它违背了神圣的戒律。如果人们习惯于这样思考,并由此养成这样思考的习惯,他们就会逐渐与天堂结合在一起"。 Arcana Coelestia 9394:4: “当记忆中的事物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时,它们就会从外部记忆中消失,就像手势、动作、言语、思考、意图以及一般的思想和情感在不断的实践或习惯中变得自发和自然时通常会消失一样。参见 属天的奥秘9918: “当一个人按照教义生活时,真理就变成了信仰......善就变成了慈善。这时,它们才被称为精神。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它们几乎从外部或自然记忆中消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是因为它们已经植入了一个人的生命。所有那些通过日常使用而成为第二天性的事物也是如此"。

13Arcana Coelestia 2405:7: “当一个人重生,焕然一新时......主的国度就在这个人身上兴起....。因此,主在第三天早晨的复活[代表]祂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重生者的心中复活"。另见 天意 36: “我有时与天使谈论智慧....。他们说,他们把智慧描绘成一座宫殿,富丽堂皇,装饰华美,通往宫殿的道路有十二级台阶,没有人能够到达第一级台阶,除非通过与主的结合。此外,他们还说,人是根据与主结合的程度而上升的;当他们上升时,就会发现没有人的智慧是来自于自己,而只有来自于主,他们有智慧的事物与他们没有智慧的事物相比,就像大湖中的几滴水。通往智慧宫殿的十二级台阶意味着善的原则与真理的原则相结合,真理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相结合"。

14属天的奥秘6893: “在内部意义上,"被看见 "并不意味着被眼睛看见,而是被思想看见。思想导致存在。这是因为被思念的人就像存在于内在视觉之前一样。在另一种生活中,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因为当有人在那里被专注地思考时,那个人就会呈现出来"。另请参见 详解启示录628: “主按照众人对祂的爱与众人同在"。另请参见 最后的审判》(遗作): “在精神世界里,距离只是表象;当想到任何人时,距离就会消失,那个人就会呈现出来"。

15Arcana Coelestia 9229:3: “复活后,主在与门徒交谈时,'向他们吹了一口气',并说,'接受圣灵'。'"向他们吹气代表着让他们因信和爱而活着,正如《创世纪》第二章中写道:"耶和华将生命的气息吹入(亚当的)鼻孔,人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另请参见 启示录 962:12: “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存在着三位一体的神,即神性,即圣父;神人,即圣子;以及神性的结果,即圣灵。因此,教会中只有一位上帝"。

16Arcana Coelestia 9818:14-18: “这从主发出的圣物,通过天使和灵流入人里面,无论显明与否,就是圣灵....。它是从主发出的神圣真理....据说,"祂(圣灵)要引导人进入一切真理"......又说,当主离开门徒时,"祂向他们吹了一口气,说:"你们要接受圣灵。'"由于呼吸意味着信仰的生命,主的启示[或呼吸]意味着赋予人们感知神圣真理的能力,从而接受信仰的生命。

17真正的基督教信仰 188:12: “在主神救世主耶稣基督身上,存在着三位一体的神性。这个三位一体由被称为'圣父'的起源神、被称为'圣子'的人性神和被称为'圣灵'的发散神力组成"。另请参见 最后的审判》(遗作): “从字面意义上讲,上帝有三个名字。圣父 "指宇宙的创造者,"圣子 "指人类的拯救者,"圣灵 "指启蒙者。此外,这三个方面只存在于主身上"。另请参见 真实的基督教167: “圣父、圣子和圣灵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主内是合一的,就像灵魂、身体和行为在人身上是合一的一样。另请参见 圣爱与圣智299: “爱、智慧、使用,都在主里面,都是主"。

18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170: “远离邪恶,保持善良,这就是罪孽的赦免"。另见 真正的基督教宗教 614:1-2: “罪孽的赦免意味着罪孽的消除和分离....。这可以比作把不洁净的东西从以色列人的营中赶出去"。另见 Arcana Coelestia 9670:6: “在被送往旷野的活山羊身上忏悔罪过,代表着抛弃邪恶"。另请参见 天意 127: “整个基督教世界都普遍认为,人们应该自省,看到自己的罪,承认自己的罪,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并停止犯罪,这就是悔改、赦罪,从而获得救赎"。

19真实的基督教142: “一般来说,圣灵的神力和活动指的是改造和重生,从而导致更新、活泼、成圣和称义。这些反过来又导致罪恶的净化,也就是罪的赦免,并最终导致救赎......虽然所有这些都是通过神圣的真理完成的,但必须理解为神圣的真理是从善出发的。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改造和重生是通过由仁爱激发的信仰来实现的。这就是一个人更新、活泼、成圣和称义的方式。随着所有这些过程的推进和加强,一个人的罪恶就会得到洁净,而这种洁净就是罪得赦免的含义"。

20属天的奥秘8910: “邪恶和虚假被地狱引入人的思想,并被再次送回地狱"。另请参见 属天的奥秘5398: “今天,教会中的人谈论赦罪和称义,认为罪在一瞬间就会被赦免,有些人认为罪就像身上的污垢一样被水擦去,一个人只因信或一瞬间的信心就能称义。他们之所以相信这些,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罪,什么是恶。如果他们知道这一点,他们就会知道,罪孽绝不可能从任何人身上抹去,而是当一个人被主保持在善中时,罪恶就会被分离或排斥到两边,从而不再出现。然而,除非不断地驱除邪恶,否则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21真实的基督教329: “当一个人通过避开邪恶来遵守十诫时,爱和仁慈就会涌现出来。主在约翰福音中说:'有了我的诫命又遵守的,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我们要与他同住。'这里所说的诫命,特别是指十诫中的诫命,即不可作恶,不可贪恋,人对上帝的爱和上帝对人的爱随之而来,就像除去邪恶之后,善也随之而来一样。"

22真实的基督教524: “不悔改的人身上所残留的罪孽可以比作人们所患的各种疾病,除非采用治疗方法去除有害因素,否则他们可能会因这些疾病而死亡。

23属天的奥秘6204: “我们应该认识到,邪恶进入一个人的思想并不会对他造成任何伤害;因为来自地狱的灵魂会不断地将邪恶灌入,而天使则会不断地将其驱除。但是,当邪恶进入人的意志时,它确实会对人造成伤害,因为只要外在的束缚没有阻碍它,它就会导致行动。当邪恶停留在人的思想中,被人认可,尤其是被人付诸行动并因此而喜悦时,邪恶就会进入人的意志"。

24属天的奥秘6206: “所有的恶都从地狱流入,所有的善都从上帝那里通过天堂流入。但是,邪恶之所以被人们占有,是因为他们相信并说服自己,他们的想法和所作所为都来自自己,这样,他们就把邪恶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如果他们真的相信[邪恶从地狱流入]......邪恶流入的那一刻,他们就会反思这是来自与他们同在的邪灵,只要他们这样想,天使们就会避免和拒绝它"。另见 属天的奥秘6818: “当人们的善被爱时,上帝也会被爱"。

25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心篇1-2: “如今,"信仰 "一词被认为是指仅仅认为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教会是这样教导的,因为它对理解力来说是不明显的。因为我们被告知要相信而不要怀疑,如果我们说我们不理解,我们就会被告知这正是相信的理由。因此,当今的信仰是对未知事物的信仰,可以称之为盲目的信仰。因为这是对某人所说的东西的信仰,是对别人的信仰。也就是说,它是对道听途说的信仰....。真正有信仰的人是这样思考和说话的:'这是真的,所以我相信它。这是因为信仰与真理相关,真理与信仰相关。此外,如果他们不明白某件事怎么会是真的,他们会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因此,我还不相信它。我怎么能相信我不理解的东西呢?它可能是假的'"。

26启示录释义 1156:2: “‘那些'信而不见'的人是指那些不求神迹,只求道中真理,即'摩西和先知',并相信这些真理的人。这样的人是内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为属灵的人"。另请参见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心篇10: “主对多马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所以就信了。没有看见却信了的人有福了。'这并不意味着信仰脱离了对真理的内在承认。而是说,那些没有像多马那样亲眼看见主,却相信主存在的人是有福的。因为这是从《圣经》的真理中看到的"。

27属天的奥秘129: “那些把 "除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否则不可信 "当作原则的人,是永远不会相信的,因为精神和天体的东西是无法用眼睛看到,也无法用想象力想象出来的"。另请参见 圣爱与圣智46: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那些宣称自然来自自身的人是如何感性地思考问题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如何从身体的感官及其对精神事物的黑暗中思考问题的。他们从眼睛思考,却无法从理解力思考。从眼睛出发的思考会关闭理解力,而从理解力出发的思考则会打开眼睛"。

28属天的奥秘2016: “说上帝是一切善的源泉,也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在表达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天使们对这一真理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是来自主的东西,都是善与真,而只要是来自自身的东西,都是恶与假....。事实上,他们甚至宣称,主让他们远离邪恶和虚假,因为邪恶和虚假源于他们的本体,而主则让他们保持善良和真实。他们也能感受到主对他们的邪恶和虚假的实际阻止,以及主以善和真理的实际进入"。另请参见 Arcana Coelestia 1102:3: “当人们感到或觉察到自己对主有善念,对邻舍也有善念,愿意为邻舍做善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任何利益或荣誉;当他们感到自己同情有困难的人,更同情在信仰教义上有错误的人时,他们就可以知道......他们内心有主借以做工的东西。

29属天的奥秘144: “所谓'以名称',就是指知道质量。这就是古代人通过'名'来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视而名之'来理解认识事物的品质"。另请参见 真实的基督教682: “主耶稣基督的名在圣言中没有任何其他含义,只是承认祂,并按照祂的诫命生活"。另请参见 属天的奥秘8455: “平安中蕴含着对主的信心,相信祂会指引一切,供应一切,引导人达到美好的目的"。

30Arcana Coelestia 5202:4: “善良的人每时每刻都在重生,从最初的婴儿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直至永恒,不仅是他们的内在,还有他们的外在,而这是通过惊人的过程实现的"。另请参见 属天的奥秘6611: “我曾与灵魂谈论过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不稳定的,他们时而向上,时而向下,时而向天堂,时而向地狱。但是,那些让自己重生的人却被不断地向上带,从而总是进入更内部的天堂社会"。

31婚姻之爱185: “一个人从婴孩时期到生命终结,再到永恒,其生命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内在品质的变化是意志状态在情感方面的变化,以及理智状态在思想方面的变化"。另请参见 属天的奥秘5847: “当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时,他们会在内心最纯净的物质上形成一种形式,因此可以说,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灵魂,也就是灵魂的质量;根据这种形式,人们获得了主的生命"。

来自斯威登堡的著作

 

新耶路撒冷及其天堂教义#170

学习本章节

  
/325  
  

170. 摘自《天堂的奥秘》:

关于罪恶或邪恶. 有无数种类型的邪恶和谬误 (n. 1188, 1212, 4818, 4822, 7574). 有来自谬误的邪恶, 有来自邪恶的谬误, 它们又衍生出更多的邪恶和谬误(n. 1679, 2243, 4818). 谬误的邪恶的本质和特性在下面几节讲述 (n. 2408, 4818, 7272, 8265, 8279). 邪恶的谬误的本质和特性讨论在下列章节 (n. 6359, 7272, 9304, 10302). 下面两节讨论出于人自身的邪恶和非出于自身的邪恶 (n. 4171, 4172). 出自认知的邪恶和出自意志的邪恶在这里讨论 (n. 9009). 犯罪, 邪恶和罪恶之间的区别在这两节讨论 (n. 6563, 9156).

一切邪恶缠附于人 (n. 2116). 邪恶不能从人身上移除, 人只能抑制它们, 并持守良善 (n. 865, 868, 887, 894, 1581, 4564, 8206, 8393, 8988, 9014, 9333, 9446-9448, 9451, 10057, 10059). 唯有主能使人抑制邪恶并持守良善 (n. 929, 2406, 8206, 10060). 因此邪恶和罪恶只能被遮盖(或放下), 这是逐渐发生的 (n. 9334-9336). 这是主通过重生的方式完成的 (n. 9445, 9452-9454, 9938). 邪恶使人与主隔离 (n. 5696). 人应该摈弃邪恶, 那样他才可能接受来自主的良善(n. 10109). 良善和真理流入的程度取决于人摈弃邪恶的程度(n. 2388, 2411, 10675). 摈弃邪恶和持守良善意味着罪恶的赦免 (n. 8391, 8393, 9014, 9444-9450). 下两节讲述罪恶是否被赦免的迹象 (n. 9449, 9450). 通过良善而不是通过邪恶看待事物是罪恶被赦免的一个结果(n. 7697).

邪恶和罪恶是与主分开, 背离主. 圣言里的“邪恶”和“罪恶”即为此意 (n. 4997, 5229, 5474, 5746, 5841, 9346). 它们是对良善和真理的分离与背弃 (n. 7589). 违背神性秩序, 与神性秩序背道而驰 (n. 4839, 5076). 邪恶是诅咒和地狱 (n. 3513, 6279, 7155). 人若不知邪恶是什么, 就不知道地狱是什么 (n. 7181). 邪恶可以说像一个重负, 它自行堕入地狱, 来自邪恶的谬误也如此 (n. 8279, 8298). 人若不知何为爱自己和爱世界, 就不知道何为邪恶 (n. 4997, 7178, 8318). 一切邪恶都来自那些爱 (n. 1307, 1308, 1321, 1594, 1691, 3413, 7255, 7376, 7488, 7489, 8318, 9335, 9348, 10038, 10742).

一切人无论是谁都生于各种类型的邪恶中, 以至于他们的自我除了邪恶什么都不是 (n. 210, 215, 731, 874-876, 987, 1047, 2307, 2308, 3518, 3701, 3812, 8480, 8550, 10283, 10284, 10731). 因此人必须重生或者再生, 以便接受良善的生命(n. 3701).

当人同意作恶, 然后故意作恶, 最后乐于作恶时, 他就把自己投入了地狱(n. 6203). 当人在邪恶里挥霍生命时, 不管他知不知道, 他的生命也耗费在自己邪恶的谬误中 (n. 7577, 8094). 如果他相信一切邪恶来自地狱, 一切良善来自主, 都是千真万确的, 他就不再迎合邪恶 (n. 4151, 6206, 6324, 6325). 在来世, 邪恶从良善者剔除, 良善从邪恶者剔除 (n. 2256). 在来世, 一切都进入人的内在特性中, 因此邪恶之人进入他的邪恶内在中(n. 8870).

在来世, 每个邪恶有它应得的报应; 各种良善也自有其福报 (n. 696, 967, 1857, 6559, 8214, 8223, 8226, 9048). 在来世, 人不会为所遗传的邪恶受惩罚, 因为这不是他自己的邪恶, 他要为自己身体力行的邪恶受责罚 (n. 966, 2308). 不管其外观看来如何不同, 邪恶之内容尽是污秽和肮脏 (n. 7046).

虽然从主发出的只有良善, 在圣言里, 邪恶却被归咎于主 (n. 2447, 6071, 6991, 6997, 7533, 7632, 7677, 7926, 8227, 8228, 8632, 9306). 愤怒也被描述为出自主 (n. 5798, 6997, 8284, 8483, 9306, 10431). 下面的章节阐明圣言为什么这样说 (n. 6071, 6991, 6997, 7632, 7643, 7679, 7710, 7926, 8282, 9010, 9128). 当说到主“背负不公正”时, 意味着什么? (n. 9937, 9965). 当良善之人遭遇扰乱和诱惑时, 主把他的邪恶转变为良善 (n. 8631).

主给人自由去行恶, 这被称为应许 (n. 1778). 主按照应许法则辖制邪恶和谬误. 这样的容忍是为了整体的神圣秩序 (n. 7877, 8700, 10778). 主容忍邪恶并不是希望它们发生, 祂并不希望它们发生; 但是邪恶无法被彻底纠正, 而主的大计划则永远是主导的 (n. 7877).

  
/325  
  

史威登堡读书会翻译,刘广斌修译 (English Meaning: translated by Swedenborg Study Team, revised by Guang Bin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