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斯威登堡的著作

 

教义之生命篇#0

学习本章节

/114  
  

教义之生命篇

便携式新世纪版

以马内利-瑞登堡 著

拉丁文-英文翻译 乔治-F-多尔

英文-中文翻译 刘广斌

目录

本作品所用惯例

[1] 1-8 / 信仰关乎我们如何生活,而信仰的生活方式是行为良善

[2] 9-17 / 没有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真正行良善

[3] 18-31 / 随着我们因恶行是罪而摈弃恶行,我们所行的良善便不是出自我们自己,而是来自主

[4] 32-41 / 随着我们因其为罪而摈弃邪恶,我们就会爱真理

[5] 42-52 / 随着我们因其为罪而摈弃邪恶,我们有了信仰,成为属灵之人

[6] 53-61 / 十诫教导我们哪些恶行是罪

[7] 62-66 / 各种谋杀, 通奸, 偷窃和作伪证,以及意欲如此的冲动,都是我们必须摈弃的邪恶,因为它们是罪

[8] 67-73 / 随着我们因其是罪而摈弃任何杀戮,我们就会生出对邻舍的爱

[9] 74-79 / 随着我们因其为罪而摒弃各种淫行,我们就热爱贞洁

[10] 80-86 / 随着我们因其为罪而摈弃任何盗窃行为,我们就热爱诚实

[11] 87-91 / 随着我们因其为罪而摈弃做任何伪证,我们就热爱真理

[12] 92-100 / 要彻底戒除罪性邪恶,使我们内心厌恶它们,唯一的途径就是与之作斗争

[13] 101-107 / 我们要戒除罪性邪恶,与之作斗争,看似我们自己在做

[14] 108-114 / 如果我们拒绝邪恶不是因其为罪,而是任何其他理由,我们就没有摈弃它们,而只是要确保它们不被世人看见

章节编号 按照他那个时代常见的做法,瑞登堡将他出版的神学作品分为若干章节,从头到尾依次编号. 他的原始章节编号在本版中得到了保留; 它们出现在外页空白处的方框中. 传统上,这些章节被称为"编号",并以缩写 "n"表示. 然而,在此版本中,更常见的章节符号(§)被用来指定章节编号,而这些章节也是如此被引述的.

小节编号 由于瑞登堡作品中的许多章节太长,无法进行精确的交叉引用,瑞登堡学者约翰-福克纳-波茨(1838-1923)将它们进一步划分为小节; 这些小节后来成为标准,尽管各版本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异. 这些小节由文本中出现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 如,[2], [3], 等等. 因为第一小节的开始总是与本节的开始相吻合,所以在文本中没有标明.

圣经引文 本版的圣经引文遵循公认的标准: 书名之间和章名之间使用分号,节名之间使用逗号. 因此,"马太福音 5:11, 12; 6:1; 10:41, 42; 路加福音 6:23, 35" 是指马太福音第5章第11, 12节; 马太福音第6章第1节; 马太福音第10章第41, 42节; 以及路加福音第6章第23, 35节. 瑞登堡在他所引用的一段经文列出经文编号时,经常会把他文本中没有的经文编号纳入其中; 这些经文显然构成了一种 "参见",即他认为有关的其他材料的参考,在本版中一般都保留了这些经文,而没有注释. 本版也遵循瑞典堡的做法,单独引用相邻的经文(例如,约翰福音 14:8, 9, 10, 11),而不是作为一个范围(约翰福音 14:8-11). 本版偶尔会提供完整的, 传统的圣经参考文献,而瑞登堡在引文后却有省略.

瑞登堡的引文 在这个版本中,拉丁文原文的一些特征被现代化了. 例如,瑞登堡的原初版本使用上下文或斜体而不是引号来表示从《圣经》或其他作品中摘取的段落. 原著中使用这些惯例的方式表明,瑞登堡认为没有必要强调直接引用和转述之间的区别; 他也没有标记他对所引用材料的省略或修改,本版一般都跟随他这一做法. 一个例外是瑞登堡没有在圣经引文的开头或结尾处加入一个完整的句子. 在这种情况下,本版用添加省略号的方式标注了这种遗漏.

对文本的修改和插入 本译本是基于瑞登堡本人出版的原初拉丁文版本. 它包含了对一些小错误的沉默修正,不仅用于文本本身,而且用于《圣经》节句参考和对瑞登堡出版的其他神学作品的章节参考. 在瑞登堡引用的拉丁文圣经的节句编号与现代英文圣经的节句编号不同的地方,文本也不加注释的作出修改. 在整个译本中,隐含但未说明的参考文献或交叉参考文献被插入方括号中[]; 例如,[马太福音 22:40].

/114  
  

Many thanks to Liu Guangbin fo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来自斯威登堡的著作

 

教义之生命篇#86

学习本章节

  
/114  
  

86. 我们有一个属世心性和一个属灵心性,属世心性居于下,属灵心性位于上. 我们的属世心性关联着尘世,属灵心性则关联着天堂. 属世心性可称为动物心性,而属灵心性可称为人的心性. 我们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我们有一个属灵心性,使我们还在尘世时就可能也已经位于天堂,它还使我们有可能此生过后依然活着.

[2] 我们可以提升属灵心性的认知能力,甚至于高达天堂; 但除非我们因其为罪而摈弃邪恶,否则我们的意志无法同等提升. 如果我们的意志不能与我们的认知同在天堂,我们就仍然不在那里,因为我们的意志会把认知拽回来,使之与自己同样是属世的和动物的.

[3] 我们可以被比作一个花园,我们的认知是光,我们的意志是热. 花园在冬天有光,但没有热,而在夏天既有光又有热. 因此,当我们所拥有的只是认知之光时,我们就像冬天的花园; 但当我们既有认知之光又有意志之热时,我们就像夏天的花园.

事实上,我们认知中的智慧来自于灵性之光,我们意志中的爱来自于灵性之热,而灵性之光是神性智慧,灵性之热是神性之爱.

[4]如果我们不能因其为罪而摈弃邪恶,邪恶的欲望就会堵塞我们属世心性的深层,那是意志之所在. 于是就像一层厚纱或者乌云,堵在属灵心性下面,使之无法打开. 然而,一旦我们因其为罪而摈弃邪恶,主就会从天堂飞临,移除蒙纱,驱散乌云,打开属灵心性,从而使我们进入天堂.

[5] 如前所述,只要对邪恶行为的渴望堵塞了属世心性的深层,我们就在地狱,而一旦这些渴望被主驱除,我们就在天堂. 同样,只要对邪恶行为的渴望堵塞了属世心性的深层,我们就是属世之人,而一旦这些渴望被主驱除,我们就是属灵之人.

再者,只要对邪恶行为的渴望堵塞了属世心性的深层,我们就是动物,与动物的区别仅仅在于我们能够思想和言谈,即使是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事物(我们能够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够被提升到天堂之光中). 然而,一旦这些渴望被主驱散,我们就是人了,因为我们能出于意志中的良善而思考认知中的真理. 还可以说,只要对邪恶行为的渴望堵塞了属世心性的深层,我们就像冬天的花园,而一旦这些渴望被主驱散,我们就像夏天的花园.

[6] 在圣经中,我们的意志和认识的结合是指 "心和魂" 与 "心和灵",正如圣经中说我们要全心全魂地爱上帝(马太福音 22:37),上帝将赐下新的心和新的灵(以西结书 11:19; 36:26-27).

我们的 "心" 是指我们的意志和爱,而我们的 "魂" 或 "灵" 是指我们的认知及其智慧.

  
/114  
  

Many thanks to Liu Guangbin fo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