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文本

 

马太福音第25章

学习

   

1 那时,国好比个童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

2 其中有五个是愚拙的,五个是聪明的。

3 愚拙的拿着灯,却不预备油;

4 聪明的拿着,又预备油在器皿里。

5 新郎迟延的时候,他们都打盹,睡着了

6 半夜有人喊着说:新郎了,你们出迎接他!

7 那些童女就都起来收拾灯。

8 愚拙的对聪明的:请分点油给我们,因为我们的灯要灭了。

9 聪明的回答说:恐怕不够你我用的;不如你们自己到卖油的那里去买罢。

10 他们去买的时候,新郎到了。那预备好了的,同他进去坐席,就关了。

11 其馀的童女随後也了,说:主阿,主阿,给我们开门!

12 他却回答: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

13 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

14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15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

16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17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18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19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20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21 主人: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22 那领二千的也来,: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23 主人: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24 那领一千的也来,: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25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

26 主人回答: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27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28 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29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30 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31 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在他荣耀宝座上。

32 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

33 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

34 於是王要向那右边的: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

35 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

36 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37 人就回答说:主阿,我们甚麽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

38 甚麽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

39 又甚麽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看你呢?

40 王要回答: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41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

42 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

43 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

44 他们也要回答说:主阿,我们甚麽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

45 王要回答: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46 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人要往永生里去。

   

评论

 

探索马太福音第25章的意义

原作者: Ray and Star Silverman (由觉醒翻译成中文)

第二十五章

翻译:觉醒


聪明的童女和愚拙的童女:一个关于爱的比喻


1. 那时,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

2. 其中有五个是愚拙的,五个是聪明的。

3. 愚拙的拿着灯,却不预备油;

4. 聪明的拿着灯,又预备油在器皿里。

5. 新郎迟延的时候,她们都打盹,睡着了。

6. 半夜有人喊着说,新郎来了,你们出来迎接他!

7. 那些童女就都起来收拾灯。

8. 愚拙的对聪明的说,请分点油给我们,因为我们的灯要灭了。

9. 聪明的回答说,恐怕不够你我用的,不如你们自己到卖油的那里去买吧。

10. 她们去买的时候,新郎到了,那预备好了的,同他进去坐席,门就关了。

11. 其余的童女随后也来了,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

12. 他却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

13. 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倾向,认为神不是完全与我们同在。在这种时候,我们很难想象祂知道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并时刻引导着我们。在圣经中,这种倾向被描写为:“主人必来得迟。”(24:48)然而,事实上,主总是亲密地与我们同在,随时准备引导我们,进入我们愿意接受的一切真理。迟延的是我们,而不是主。因此,我们必须警醒,随时做好准备,按照圣经的教导生活,并心中充满爱。

本章延续了上一章的主题,即为主的降临做好准备。它以一个比喻开始,说的是十个童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其中五个童女被认为是聪明的,因为她们为自己的灯预备了多余的油。但其他五个童女被认为是愚拙的,因为她们没有预备多余的油。她们没有为意外的延迟做好准备:“新郎迟延的时候,她们都打盹,睡着了。”(25:5)半夜有人喊着说:“新郎来了,你们出来迎接他!”(25:6

在这个比喻中,新郎代表主。五个童女在灯里预备了充足的油,表示她们心里对神有充分的爱。“油”因着它的金色光泽,柔软光滑的触感,以及它的许多用途,如提供光明、产生热量、减少摩擦和愈合伤口,是爱的美丽象征。如果我们心中有“油”,当真理进来时,我们就准备好了领悟它——迎接新郎。

但如果我们是愚拙的,我们心中就没有足够的爱。我们就像灯里不预备油的那五个童女。她们确实提着灯,但她们的灯里没有油。任何一盏灯,无论制作多么精良,装饰多么漂亮,若不装满油,都不能产生光明。同样,任何教义,无论表述得多么准确或复杂,若不包含爱(油),都不能帮助我们过更喜乐、更光明的生活。

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没有爱,只要领悟真理,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前一节的警告——你们要预备,因为人子降临的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在这里也适用。若没有爱,真理不足以支撑我们。因此,我们不断受到呼召,要进入真理与良善、智慧与爱的天国婚姻。在这个比喻中,我们的灯里总是要预备油,即是代表这一点。我们需要两者兼备,来成就婚姻。

随着比喻的进行,这个基本真理的重要性得到了证明。半夜,新郎来了,五个愚拙的童女意识到她们没有足够的油。她们向聪明的童女求助,说:“请分点油给我们,因为我们的灯要灭了。”(25:8)让我们惊讶的是,五个聪明的童女竟然拒绝了,她们说:“恐怕不够你我用的。”(25:9)她们反倒劝那五个愚拙的童女自己去买油:“不如你们自己到卖油的那里去买吧。”(25:9

聪明的童女如此回答,这令我们感到惊讶,因为我们原期望她们会表现出怜悯和慷慨,愿意与他人分享,而不是想着自己。毕竟,耶稣本可以说,聪明的童女心里充满了爱,把所有的油都分给了愚拙的童女,然后,奇迹般地,她们自己的灯也装满了新油。但耶稣的比喻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呢?因为耶稣正在教导爱的本质,这是一个重要的功课。我们不能从别人那里得着爱,也不能在生命最后一刻得着爱。爱是在我们一生去恶行善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在生命最后一刻匆忙买到它,我们就大错特错了。“她们去买的时候,新郎到了,那预备好了的,同他进去坐席,门就关了。”(25:10

这并不是说神对我们关上了门。相反,我们对神关上了门,因为我们不愿在生命的每一步都按照祂的旨意生活,从而使心里充满爱。最后一刻的悔改不能拯救我们。“其余的童女随后也来了,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他却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25:11-121

当耶稣结束比喻时,祂又回到了前面几个情节中一直在阐述的主题——你们要警醒,因为人子降临的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24:39);你们要预备,因为主人什么时候来,你们不知道(24:50)。祂在这里又说:“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25:13


银子的比喻:一个关于真理的比喻


14.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15.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他连得,一个给了两他连得,一个给了一他连得,就往外国去了。

16. 那领五他连得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他连得。

17. 那领两他连得的也照样另赚了两他连得。

18. 但那领一他连得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19.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20. 那领五他连得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他连得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他连得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他连得。

21.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22. 那领两他连得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两他连得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两千。

23.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24. 那领一他连得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25.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他连得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

26.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27.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28. 夺过他这一他连得来,给那有十他连得的。

29.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30. 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在结束了十个童女的比喻后,耶稣立即讲了第二个比喻。这次讲的是一个人到外国去旅行,便召集他的仆人,把银子分给他们。临走前,他“按着各人的才干”(25:15),给一个仆人五他连得银子,一个两他连得银子,一个一他连得银子。在给仆人银子以后,主人就旅行去了。

主人离开以后,仆人各自拿着所得的银子去行。第一个仆人得了五他连得银子,他拿着所得的银子,另外又赚了五他连得。第二个仆人得了两他连得银子,他拿着所得的银子,另外又赚了两他连得。但第三个仆人的做法不同。如经上所记:“但那领一他连得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25:18

当主人回来,察看他们所行的,便祝贺第一个和第二个仆人,因为他们将所得的银子翻了一倍。然而,当主人看到第三个仆人拿着他所得的一他连得银子所行的,便不喜悦。第三个仆人试图为他的行为辩解,说:“我因为害怕,就去把你的一他连得银子埋藏在地里。”(25:25)在我们看来,主人的反应似乎过于严厉,因为他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至少可以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25:27)又说:“夺过他这一他连得来......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25:26-30

传统上,银子的比喻被用来说明善用主赐给我们的天赋是何等重要。无论我们有多少天赋,都不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缘故。它们应该被用来祝福别人。如果我们只是把它们埋藏起来,或者只是为了自私的目的而使用它们,我们就滥用了神赐给我们的礼物。虽然这是很实用的建议,但其中还有更内在的教训。它涉及“银子”一词的属灵含义。因为一他连得是相当重量的银子,所以表示我们从主的圣经中所领受的许多真理。 2

每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接受的真理生活时,我们对该真理的理解就会加深。这被描写为银子的加倍。但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倾向,就是只积累知识,却不学以致用,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仅仅把它用于自私的、世俗的目的。这被描写为仆人把银子埋在地里。不将知识付诸实践的后果似乎很严重,因为没有赚得银子的仆人唯一的一他连得银子也被夺了去,“被扔在外边黑暗里,在那里哀哭切齿”。

圣经的强烈语言被用来描绘一幅引人注目的画面,即如果我们只是把真理储存在记忆里,而不把它应用于生活中,我们就会将自己投入地狱。如果我们不应用神赐给我们的真理,我们就会失去它。那些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埋在地里),没有被投入使用的知识不会存留,在来世也不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因此,尽管在字面叙述中,惩罚似乎与罪行不相称,但这个比喻为容纳更多内在的真理提供了一个美妙的容器。它不仅警告我们只储存真理而不使用它或自私地使用它的危险,还包含了一个极大的应许,即我们越是将我们从主的圣经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用它来祝福别人,我们就会得到越多。我们不仅会对真理有更深的领悟,也会更充分地体验主的喜乐。正如耶稣对那些善用银子的人所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25:21


绵羊和山羊:一个关于服务的比喻


下面是马太福音的最后一个比喻。

在十个童女的比喻中,耶稣教导我们心中有爱(灯里有油)的重要性;在银子的比喻中,耶稣教导我们真理(银子)在投入使用时可以成倍地增加。

现在我们来看该系列的第三个比喻——关于服务的比喻。爱、智慧和有用的服务是属灵生活的三个基本方面。没有真理的爱缺乏方向,可能导致感情用事。没有爱的真理缺乏怜悯,可能导致死板和固执。但是,当爱和智慧一起致力于服务时,人就成了活人。如果不致力于服务,爱和智慧就只是头脑中虚无飘渺的概念。 3

因此,本系列的最后一个比喻涉及有用的服务,这是合宜的。但在讨论这个比喻之前,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在上上章,耶稣对宗教领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责备他们虚伪、诡诈,称他们是“蛇”和“毒蛇的种类”。然后祂预言了圣殿的毁灭和随之而来的灾祸,包括战争、饥荒、瘟疫、地震和荒凉的可憎之事。但祂也应许说,人子将带着能力和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现在,当祂开始说下一个比喻时,祂再次提到人子降临的应许。祂说:“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25:31

人子将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的应许,对门徒来说一定是激动人心的。不久前,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当重生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19:28)无疑,他们一定认为他们的时候已经到了,他们即将坐在宝座上。然而,这一次,耶稣没有提到他们将坐在宝座上。在这个比喻中,唯一坐在宝座上的人是“人子”。事实上,十二门徒都是头脑简单的人,他们甚至不知道天国是什么。因此,他们不可能审判任何人。 4

只有主能判断人的内心。当祂进入我们的生活,作为“人子”坐在宝座上,就意味着神将赐给我们能力,用祂的真理来判断我们生命的内在状态。到那时,在主的圣言的光照下,我们可以辨别自己的善恶倾向,区分真实的思想和虚假的思想,把高尚的意图从自私的意图中分别出来。在神圣真理的光照下,我们可以问自己:“这种情感、思想或意图符合主的诫命吗?”如果符合,我们就接纳它;如果不符合,我们就驱逐它。这才是“坐在宝座上”的意思。这是神赋予我们的能力,叫我们可以主导内心产生的思想和情感,或接纳,或驱逐。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我们内心世国的“王”。

通常情况下,良善的情感与邪恶的情感、真实的思想与虚假的思想、高尚的意图与败坏的意图在我们里面混杂,就像好人与坏人生活在一起一样。这些杂乱的思想和情感现在被描述为我们里面的“万民”,等候审判。我们读到:“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25:325

值得注意的是,坐在宝座上的“王”也被描述为一位“牧人”。作为神圣的律法制定者,教导我们真理,主是一位王。但作为神圣的牧人,祂慈悲地引导我们,将真理应用到生活中。因此,在最后一个比喻中,耶稣将王和牧人这两个形象合而为一。作为王,主以真理教导我们;作为牧人,祂以良善引导我们。真理和良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服务他人的生活。在有用的服务中,良善与真理、爱与智慧、仁与信合而为一。 6

耶稣继续说比喻,祂说王要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25:33)。在圣经中,“绵羊”因为愿意跟随和被引导,代表那些喜欢按照主的诫命生活并跟随祂的人。然而,“山羊”由于其独立的天性,代表那些可能知道真理,但不愿被真理引导的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一部分,可能熟悉圣经,却缺乏对真理的喜爱或按照真理生活的意愿。 7

在宗教术语中,“山羊”代表我们每个人的一种倾向,即认为我们只要相信真理,就可以得救,无需按照真理生活。这个观念有时被称为“单单因信得救”(salvation by faith alone)。在这个方面,使徒保罗的话经常被引用:“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马书3:28)然而,当保罗谈到“遵行律法”时,他并不是指十条诫命。相反,他指的是希伯来圣经中的许多仪式和祭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相信,神的恩典会临到那些有“信心”的人,而且神的恩典已经废除了按照诫命生活的要求。人们说:“我现在活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任何遵守诫命的努力,或任何行善的尝试,都被认为是“遵行律法”,不过是“污秽的衣服”(*以赛亚书64:6: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这种观点变得如此普遍,实在令人惊讶,何况耶稣一直教导说,按照诫命履行有用的服务是真信仰的核心。 8

乍看之下,我们很难看出十诫教导了有用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诫命是教导我们不要做什么,而不是要做什么。它们教导我们不可有别的神,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不可在安息日作工,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说谎,不可起贪心。十条诫命中有八条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而不是要做什么。那么,诫命是如何与有用的服务联系起来的呢?是这样的:通过遵守诫命,我们除去了那些会阻碍主通过我们作工的邪恶。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以赛亚书1:169

举个例子,思考一下为荣耀自己而行善与为荣耀神而行善之间的区别。在圣经的语言中,为荣耀神而行善被描写为站在王的“右手边”。如经上所记:“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25:34)这些人首先专注于洁净自己的心,摆脱自我的欲望和对回报的渴望,以便他们本乎神而行,并为神而行。

在主的“右手边”意味着主藉着我们作工,赐给我们力量和能力,去履行有用的服务。即使在日常用语中,一个值得信赖的、可靠的、执行上级指示的人也被称为“右手”(*得力助手)。那是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右手”更有力量。因此,在这个比喻中,“在祂右手边”是指一个人从主那里获得行善的能力。当我们认识到所有行善的能力都来自于主,我们就把荣耀归给了神,而不是把功劳归于自己。我们承认我们只是在充当神的“右手”。 10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遵守诫命,没有使用诫命来摆脱自私的思想和欲望,我们就会倾向于相信我们行善是靠着自己。如果我们相信我们行善是靠着自己,我们就不会站在神的右手边。相反,我们将进入山羊当中,被安置在宝座的左边。

因此,在这最后的比喻中,耶稣在问我们每个人:“你为我预备地方了吗?你准备好作我的工了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可以考虑绵羊和山羊的比喻的字面含义和属灵含义,这个比喻揭示了基督徒仁爱的本质。 11


六种有用的服务


31. 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

32. 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

33. 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

34. 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

35. 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

36. 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37. 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

38. 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

39. 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40.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41.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

42. 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

43. 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

44. 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

45.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46. 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绵羊和山羊的比喻以人子作为王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开始,所有的圣天使都与祂同在。祂的主要任务是分别绵羊和山羊。王告诉那些在他右手边被比作绵羊的人,他们将承受自创世以来为他们所预备的国。这是因为他们遵循了仁爱的六个基本法则。这包括:“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25:35-36

这些就是仁爱的基本职责。然而,最意味深长的是,真正的仁爱不是我们所行的,而是主藉着我们所行的。在这之前的两个比喻中,聪明的童女灯里有油(爱),勤劳的仆人得了大量的银子(真理);但爱和真理必须在属灵的婚姻中结合起来,产生有用的服务。童女所领受的爱和仆人所领受的真理都是来自主,而不是来自他们自己。再者,再多的“爱”或“真理”也要在仁爱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换句话说,每一种有用的服务都必须由神圣的爱所激励,由神圣的真理所指引。否则,它不能被视为真正的仁爱。无论一件善行外表看起来多么“良善”,也无论有多少人从中受益,除非它充满神的爱,并由神的智慧所指引,否则它不能被认为是一件善行。如果它是由自我的爱所激发,由自私的利益所催促,由对回报和认可的渴望所驱动,它就不是一件善行。大多数人的动机是复杂的。然而,在真正的仁爱中,自我利益必须放在最后,而不是放在最前。否则,那就是荣耀自己,而不是荣耀神。 12

因此,每当我们面临服务的机会时,我们都要审视自己的动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必须问自己,我们怎样才能遵行主的旨意,就像羊跟随牧人一样,以此成就最大的善行。当我们把自我的意愿和利益放在一边,我们就可以凭着神的爱,藉着神的智慧行事。

下面就是六类有用的服务。我们将考虑每一类:首先,它可能与我们生活的外在世界中的服务有关,然后,它可能与我们生活的内在世界中的服务有关。


饿了:“我实在想要行善” 13


第一类有用的服务涉及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饥饿。耶稣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提供和分享食物(擘饼)是一种普遍的仁慈和友谊的姿态。当我们支持消除世界饥荒的努力时,这就更加重要了。为饥饿的人提供食物,为那些将死于饥饿的人提供帮助,是世间仁爱的最高形式之一。

在更内在的层面上,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渴望行善(即为他人服务)的神圣饥饿感。这是我们最初和最基本的灵性上的饥饿感。每当我们履行真正的服务,伸出爱和同情之手,或者每当我们鼓励他人行善,支持他们行善的努力,我们就是在“喂养饥饿的人”。每当我们为人类的精神福祉做出贡献,或者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是在满足神所赐的这种饥饿感。因此,奉神的名行善,并鼓励别人如此行,是最能滋养灵魂的食物。正如耶稣所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


渴了:“我实在想知道真理” 14


第二类有用的服务涉及人类的另一个基本需求:口渴。耶稣说:“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水是维持一切物质生命的必要条件。若没有水,人很难存活几天。没有足够的水,毒素就会累积,无法排出体外。这可能导致头痛、精神错乱、昏厥,甚至死亡。全世界都迫切需要安全、无污染的饮用水。让人们获得干净的水,用以解渴,使生命得以维持,这是世间仁爱的一种基本形式。

在更内在的层面上,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一种对真理的神圣渴望。纯正的真理对于灵魂的作用,正如干净的水对于身体的作用。它能滋养人,使人神清气爽。清澈的、不受虚假污染的真理,能振奋和鼓舞灵魂,给它目标和方向。灵魂渴望真理,正如干渴的行人渴望水一样。学习真理,以便更好地服务他人的愿望,都是神所赐的渴望。正如耶稣所说:“我渴了,你们给我喝。”


客旅:“我实在想接受教导” 15


第三类有用的服务是关心我们身边的陌生人。耶稣说:“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在耶稣说这话的年代,善待陌生人,接待他们,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被认为是一种仁爱行为。如经文所记:“若有外人在你们国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负他。和你们同居的外人,你们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要爱他如己,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利未记19:33-34)因此,耶稣是在提醒祂的听众,接纳陌生人,欢迎人们进入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基本的仁爱法则。

在更内在的层面上,如果我们不了解彼此的愿望、期待和梦想,我们彼此就是陌生人。为了服务他人,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所服务的人的需要。了解他人需求的意愿,将使我们获得如何最有效服务他人的洞见和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有了解他们的意愿,有接受教导的意愿。

就像我们需要了解陌生人的需要,以便更好地服务他们一样,我们也需要了解主和祂的真实本质,以便更好地服事祂。意思是,我们必须有接受教导的渴望,以便了解神的愿望、期待和梦想。简单地说,就是希望接受祂的教导,以便我们更充分地服事祂。如果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教导,真诚地渴望了解神的旨意,祂就不再是我们的陌生人了。正如耶稣所说:“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


赤身露体:“若没有主,我的内心就没有良善和真理” 16


第四类有用的服务涉及人类对衣服蔽体的需求。耶稣说:“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外套、毛衣或毯子,免得他们在寒冷中瑟瑟发抖,是一种基本的仁爱行为。据计算,全世界有数百万人买不起鞋子。精简塞满衣服的衣柜,把多余的鞋子送给别人,或者向收容所捐款,这些都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衣服蔽体的简单方法。

在更内在的层面上,每当我们没有“穿上”天国的衣服,也就是神的爱和智慧,我们就实在是赤身露体的。例如,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怒、烦恼或沮丧。如果我们在灵性上是警醒的,这可以是一个机会,叫我们承认,若离了主,我们里面就没有良善或真理。换句话说,我们看到我们在灵性上是“赤身露体的”。这时候,我们可以转向主,承认我们是赤身露体的,并祈求穿上合适的衣服,也就是诸如理解、宽恕和智慧等品质。每一种属天的品质都是神的衣服。一旦我们得体地穿上这些衣服,当我们遇见通常会让我们表现自我的情形,我们会用爱和理解来回应;自我是我们裸露在外的部分,丧失了属灵的生命。

同样地,当我们看到别人处于消极的状态,我们可以用主的怜悯和理解来回应他们,用仁爱来给他们蔽体。正如耶稣所说:“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


病了:“若没有主,我里面除了邪恶,什么都没有” 17


第五类有用的服务涉及人类在生病时所需的帮助。耶稣说:“我病了,你们看顾我。”很少有人(如果有的话)一生不生病。无论是患上相对轻微的疾病(感冒、发烧、喉咙痛),还是比较严重的疾病(脊髓灰质炎、肝炎、癌症),若有人来探望我们,坐在我们身边,给予我们帮助,我们都会得到安慰。我们感激那些抽时间来照顾我们的人。

在更内在的层面上,承认我们在灵性上是“病人”,就是承认我们自己全然是恶。由于我们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所以我们需要主来医治我们。幸运的是,主从不拒绝任何人。相反,当我们生病时,祂会看顾我们,察看我们的灵魂。祂超越症状,看到每一种属灵疾病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但不限于:蔑视、怨恨、拒绝宽恕、图谋报复、各种形式的自我中心,最根本的是,抗拒主的引导。

虽然这样的诊断令人不快,但神圣的医生并没有让我们丧失希望。祂提供了药物,并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当我们承认我们确实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选择被个人利益所引导,而不是被主所引导,治愈就有望了。一旦我们开始遵循处方(遵守诫命),治愈就开始了。随着邪恶逐渐被清除,主用祂的爱充满我们,用祂的真理复兴我们,并赐给我们力量,使我们痊愈。

同样地,当我们遇见在灵性上生病的人,我们可以回想主为我们所做的。我们不会转身离开。正如耶稣所说:“我病了,你们看顾我。”


在监里:“若没有主,我里面除了虚假,什么都没有” 18


第六类有用的服务涉及人们在被囚禁时所需的帮助。耶稣说:“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在圣经时代,监狱是黑暗的,里面没有窗户,我们称之为地牢。通常,人们会因为无力偿还债务而被送进监狱。在那里,他们会独自坐在黑暗中,不能去任何地方,也不能做任何事情来解脱自己。当我们考虑到囚犯几乎失去了对生活的所有控制,包括不能接触外面的世界时,我们可以想象,若有人来探视他们,会是多么重要。这让他们知道,他们没有被遗忘或抛弃。

在更内在的层面上,每当我们被错误的思维束缚时,我们就成了囚犯,坐在黑暗中。当我们在灵性上被束缚时,我们的思想会变得阴暗。我们陷入恐惧、怀疑和怨恨。我们不是专注于主的真理,感恩祂所赐的丰盛的恩典,而是专注于我们所缺乏的事物。从潜藏的邪恶中,产生了虚假的想象。我们相信事情永远不会改变,没有希望,我们是毫无价值的人,我们的努力是徒劳的。

这些错误的信念可能是毁灭性的,让我们失去希望和盼望。这是一个灵性上的监狱,我们最终失去逃离的愿望。这就是彻底绝望的监狱。

另一方面,还有一种监狱,就是骄傲的监狱。当被束缚在骄傲的监狱里时,我们想象自己比别人更优秀,更重要,更值得称赞。我们要求得到尊重和认可。在这种自高自大的状态下,我们错误地认为我们什么都可以做到。结果,我们过度劳累,争强好胜,并过度要求正确。我们操纵他人来实现我们的野心,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责怪他人,如果得偿所愿,便将成就全归于自己。简而言之,我们错误地认为一切都是我们的功劳。无疑,在骄傲的监狱里,没有主的容身之地。

无论错误的思想是将我们带入绝望的地牢还是骄傲的监狱,问题都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主在我们的生命中,没有祂真实的话语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就无法逃脱虚假的想象,从而陷入痛苦的深渊。但我们必须逃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有人来到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真理之光,驱散黑暗。

真理之光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揭示我们在监狱中的事实。如果我们承认我们确实被囚禁了,而且我们需要主的真理来照亮我们的出路,我们就有了一个开始。一旦我们承认了这一点,光就会变得更加明亮。在这道光中,我们看出是错误的思维模式使我们陷入了绝望或骄傲的状态。我们开始相信,我们唯有靠着主,通过祂神圣的真理,才能得着自由。

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人们也会暂时被错误的思维和虚假的想象所禁锢。在这些时候,不应该让他们独自留在监狱中。相反,我们应该靠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并试着去理解他们。然后,当主带着祂的怜悯引导我们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帮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境地。正如耶稣所说:“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


当耶稣描述完这六种有用的服务时,由绵羊所代表的义人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25:37-40

“我这弟兄中最小的”一语尤其值得注意。每当我们努力看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良善,并努力支持和鼓励这种良善,我们就是在爱和服务那个人里面的主。我们要喂养、滋润、庇护、遮盖、医治和释放的正是神在他人身上的那种品质,即使是我们所能发现的最小的良善。这是我们能够成就的最伟大的善举。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我们这样做时,耶稣对我们说:“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19

耶稣还提出了最后的告诫。如果我们不认真对待祂的劝勉,过一种仁爱的生活,我们将失去天堂的祝福,活在地狱的痛苦中。正如耶稣所说:“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


谦卑之福


这是耶稣要对门徒说的最后一个比喻。祂已经多次多方地教导他们,谦卑是宗教生活的精髓,凡自己谦卑的,必升为高。

在这一系列仁爱的行为中,耶稣又回到了谦卑的主题。祂教导我们要渴望(hunger for)良善,渴望(thirst for)真理,愿意接受教导;祂教导我们要承认,若离了祂,我们自己没有良善或真理,全然是恶,住在黑暗中。从内在的层面来看,每一类有用的服务都描述了我们体验真正谦卑的另一种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谦卑能使我们获得天堂的祝福。正如耶稣对那些谦卑跟随祂的人所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25:3420

脚注:

1圣治 279[4]:“当今时代的一个错误认知是,人的生命状态可以在一瞬间改变,从邪恶变成良善,从而脱离地狱,直接进入天堂,仅仅因为主的直接怜悯......此外,许多人认为这可以在一瞬间发生,即便以前没有发生,临死前也能发生。这些人不禁以为,人的生命状态可以在一瞬间改变,可以通过直接的怜悯而得救。然而,主的怜悯不是直接的,人不可能在一瞬间从邪恶变成良善......这只能随着人离开邪恶及其快乐,进入良善及其快乐而逐步实现。”

2详解启示录 1026:“‘他连得’是货币计量中最大的单位,‘银子’表示真理。” 详解启示录 193[10]:“家主对那个将一他连得银子藏在地里的人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至少可以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在这里,‘他连得’表示源自圣经的良善与真理的知识......‘把银子藏在地里’表示停留在属世的记忆中......在来世,这发生在所有从圣经中获取知识,但没有应用于生活,而只是存入记忆的人身上......将圣经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就是在独处时深入思考它们,并且喜爱它们,身体力行。”

3婚姻之爱 183[3-4]:“若不投入服务,爱和智慧就只是抽象的思想概念,在头脑中短暂停留,便如风而逝。然而,当投入服务时,两者[爱和智慧]就结合起来,成为真实的事物......既然爱、智慧和服务此三者流入人的灵魂,我们便知‘一切良善都来自于主’的说法是从何而来。因为人本乎爱,藉着智慧所行的每一件事都被称为善事......没有智慧的爱是愚蠢和无意义的。不投入服务的爱和智慧不过是头脑中的空想。但投入服务的爱和智慧不仅造就了人,而且就是人本身。”

4属天的奥秘 4809:“‘人子在他的荣耀里降临’表示神圣的真理在它自己的光中显现......‘所有圣洁的天使与他同在’......表示来自主的神圣良善的真理。”另见 灵界日记 1463:“使徒不可能坐在宝座上。他们都是头脑简单的人,甚至不明白什么是神的国。因此,他们不能审判任何人,一个也不能。”另见 属天的奥秘 2129:“使徒不能审判任何人,一个也不能,所有审判都在乎主。”

5属天的奥秘 4809[4]:“‘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表示每个人的善恶都要显露出来,因为在圣经的内在意义上,‘万民’表示各种善,在相反的意义上,表示各种恶。因此,每一个善和每一个恶都要在神圣的光中显露出来,也就是说,在神圣真理所流出的光中显露出来。”

6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 315:“祭司应该教导人们通往天国的道路,也应该引导他们。他们应该根据教会的教义,即源自圣经的教义,教导他们,并引导他们按照该教义生活。教导真理,引人向善,从而归向主的祭司,是羊群的好牧人。”另见 婚姻之爱 123:“当人从主那里获得真理,主就照着此人对真理的应用,将良善与真理结合起来。”

7详解启示录 817[13]:“‘山羊’表示所有将信仰与仁爱分离的人,无论是在教义上,还是在生活上。”

8真实的基督教 506:“保罗所说的‘不在乎遵行律法’,不是指十条诫命所规定的行为,而是指摩西律法为以色列人所规定的行为[礼仪、祭祀、割礼等]。”另见 真实的基督教 96:“按照秩序生活就是按照神的诫命生活,如此生活和行事的人就得着了义......主说:‘你们的义若不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就是指这些人......在圣经中,‘义人’是指那些按照神的秩序生活的人,因为神的秩序就是义。”

9真实的基督教 329[1-3]:“我们没有被要求去直接照着爱和仁而行,只是被要求不照着它们的反面行。这是因为我们越是远离恶,因为它们是罪,我们就越是渴望照着爱和仁而行......为了爱神和爱我们的邻舍,第一步是不作恶,第二步是行善。”

10属天的奥秘 8033:“仁是一种内在的情感,是一个人衷心想要与人为善的愿望,这是他的生活乐趣所在。这种愿望不含任何回报的想法。”

11属天的奥秘 4956:“除非凭借内在的含义,否则没有人知道这些话里包含了仁爱的基本要素。”

12属天的奥秘 8002[7]:“那些为了回报而行善的人……只求自己的益处,不求别人的益处,除非他们优待自己。因此,他们在一切事上都是爱自己,而不是爱邻舍,所以他们没有真正的仁爱。”

13属天的奥秘 4956:“天使将‘饥饿的人’理解为那些渴慕良善的人。”

14属天的奥秘 4956:“天使将‘口渴的人’理解为那些渴慕真理的人。”

15属天的奥秘 4956:“天使将‘客旅’理解为那些愿意接受教导的人。”

16属天的奥秘 4956:“天使将‘赤身露体的人’理解为那些承认自己里面没有任何良善或真理的人。”

17属天的奥秘 4956:“天使将‘生病的人’理解为那些承认自己里面除了邪恶什么都没有的人。”

18属天的奥秘 4956:“天使将‘在监里的人’理解为那些承认自己里面除了虚假什么都没有的人。”

19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 89-90:“根据人里面从主所得的良善,每个人都是邻舍。因此,良善本身就是邻舍......人若爱慕良善,他就是爱慕主自己。因为良善来自于主,祂是良善的源头,是良善本身。”

20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 129:“神圣的事物只能流入一颗谦卑的心,因为人若谦卑,他就会远离自我(proprium),从而远离对自我的爱。由此可见,主要求我们谦卑,并不是为了祂自己的缘故,而是为了我们的缘故,好叫我们接受神圣的事物。”另见 属天的奥秘 9377:“谦卑是承认人凭着自己什么都不是,全然是恶......当人从心里承认这一点,他就拥有了真正的谦卑。”

来自斯威登堡的著作

 

天意#296

学习本章节

  
/340  
  

296. 因此, 为了清楚明白, 因而理解天命对恶人的运作, 我将按所列顺序解释上面提出的论点.

①每种邪恶内都有无量元素. 在人的眼里, 每种恶看上去象是一个单一实体. 对于憎恨与报复, 偷窃与诈骗, 通奸与卖淫, 傲慢与自大以及其它每种邪恶来说, 情况就是这样. 殊不知, 每种恶内都有无量元素, 其数量甚至超过人体内的纤维与血管数. 因为恶人就是一个最微型的地狱, 而地狱是由不计其数的灵组成, 那里的每个灵, 其形式就象一个人, 尽管是畸形的, 其中所有纤维与血管都是反向的. 灵本身就是一种邪恶, 这邪恶在他自己看来似乎是“一”, 但其中的无量元素, 却跟那恶欲一样多, 因为每个人从头顶直到脚底, 全是他自己的恶或善. 既然恶人的情况是这样, 那么显然, 他就是由无数种不同恶组成的一个罪恶, 这些恶当中的每一种都是一个独特的邪恶, 它们就是所谓的恶欲. 因此可知, 为了人能被更新, 主必须按其次序修复并改变所有这些邪恶, 除非藉着主的天命, 从人出生到临终一步步进行, 否则无法做到这一切.

在地狱, 每种恶欲显为可见时, 看上去就象一种有害生物, 如龙, 毒蛇, 奎蛇, 或夜鸟, 猫头鹰, 诸如此类. 在天人眼里, 恶欲显现在恶人身上的形象也是如此. 所有这些欲望形式必须被一一改变, 其灵显如怪物或魔鬼的人本身必须被改变为漂亮的天人, 每种恶欲必须被改变得象羔羊, 绵羊, 鸽子或斑鸠, 就象天人的善情在天堂显为可见时呈现的形象那样. 把恶龙改变为羔羊, 毒蛇改变为绵羊, 猫头鹰改变为鸽子, 只能通过根除恶种, 并植入善种以代之一步步实现. 但这只能象嫁接树木一样成就. 当其根及一些树干一起保留下来后, 被嫁接的枝干通过旧根吸取树液, 并将它转化为结好果子的树液. 被嫁接的枝干只能取自主, 因为主是生命树. 此外, 这与主说的话一致(约翰福音15:1-7).

②恶人不断自主将自己越来越深地引入其邪恶. 我说自主是因为一切恶皆出自人, 是人将源于主的善转为了恶, 如前所述. 为何恶人将自己深深地沉浸于邪恶, 真正的原因在于, 随着他意欲与犯下罪恶, 他进入到的地狱社群就会越来越内在, 也越来越深入. 恶之乐也因此增长, 并占据他的思维, 以至于最后他觉得没有更快乐的事了. 凡越来越内在, 越来越深地进入地狱社群者, 好像被锁链捆绑一样. 然而, 只要人尚在尘世, 就感觉不到他的锁链, 因为它们好象是由软羊毛或细丝线做成的, 他喜爱它们, 因为它们给了他快乐, 但死后, 它们不再柔软, 而是变得坚硬, 不再令人快乐, 而是变成了烦恼.

通过偷窃, 抢劫, 掠夺, 报复行为, 暴行, 非法获利及其它种种恶行, 人们都知道, 恶之乐会增长, 越来越强烈. 谁不会由于恶行得逞, 作恶毫无限制而感到欣喜若狂? 众所周知, 小偷在盗窃时就感受到这种快乐, 以致他无法抗拒它们, 令人惊奇的是, 他在一枚偷来的硬币上找到的乐趣, 要比在作为礼物送给他的十枚硬币上找到的乐趣还要多. 如果没有规定淫乱的能力会因其放纵而减弱, 那么该邪恶的情形也是一样, 即便如此, 对于很多人来说, 思想与谈论它的乐趣依然存留, 别的不说, 仍还有触摸的欲望.

然而, 人们没有意识到, 导致这快乐增长的原因是, 随着人从意愿, 同时从思想上作恶, 他所渗透进入的地狱社群越来越内在, 越来越深入. 若恶仅存于思维而不存于意愿, 那么人尚未处于邪恶的地狱社群, 但是, 一旦邪恶也存于意愿, 他就会进入该社群. 如果那时他也想到邪恶违背十诫, 并视这些诫命为神, 那么他就是故意犯罪, 从而跌入深渊, 他只能通过实实在在的悔改, 才能从这深渊里被引领出来.

当知道, 每个人的灵都在灵界的某个社群里, 恶人在地狱社群, 善人在天堂社群. 有时, 当人深度冥想时, 也会在灵界显现. 此外, 由于声音与话语会在自然界的空气里传播, 所以情感及其思维也会在灵界社群里传播, 它们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因为情感对应声音, 思维对应话语.

③对于恶人, 为了持续引他们出离邪恶,天命不断允许邪恶. 对于恶人,天命就是不断的许可, 因为从其生命所发出的无非是恶. 就人而言, 他要么在善中, 要么在恶中, 不可能同时在两者中, 甚至也不会在二者的交替中, 除非他不冷也不热. 生命的邪恶不会被主但会被人引入意愿, 并通过意愿进入思维, 这就是所谓的许可.

既然恶人意愿与思考的一切皆属于许可, 那么问题来了, 在这里, 何为所谓存于每个人(无论善恶)最细微处的天命呢? 它包括这条, 即天命为了目的不断赐予许可, 并且容忍这类事是为了服务该目的, 没有别的. 天命一直将经允许发出的邪恶保持在视野内, 并分离与净化它们, 以未知方式驱逐, 移走与目的不一致的一切. 这些事主要是在人的内在意愿里完成的, 并由此在其内在思维里完成. 天命也不断规定, 必被驱逐与移走的一切不再被意愿接收, 因为经由意愿接收的一切会被归给人, 但经由思维而非意愿接收之物会被分离, 移走. 这就是主对恶人持续的治理, 如前所述,天命不断允许邪恶, 是为了持续引他们出离邪恶.

人对这些运作几乎一无所知, 因为他觉察不到它们. 觉察不到的主要原因是, 邪恶属于人生命之爱的欲望, 这些邪恶不是被感觉为邪恶而是被感觉为快乐, 没人留意这快乐. 谁会留心其爱之乐呢? 人的思维在这快乐里漂浮, 就像船在河流里漂浮一样, 人感觉它们就象他深深吸入的香气一样. 人仅在其外在思维里对它们有所觉察, 但他依然不会注意它们, 除非他清楚知道它们就是邪恶. 关于这个问题, 下文会有更多叙述.

④主以千万种极隐秘的方式引人出离邪恶. 其中只有一些透露给我, 且都是最普通的, 例如, 欲望之乐(人对它们一无所知)被允许成群结队地进入人之灵的内在思维, 并由此进入其外在思维, 它们在其中以某种满足, 愉悦或渴求的感觉出现, 并在那里与其属世和感官之乐混在一起. 在这里既有分离与净化的方法, 也有引离与移走的途径. 这些方法主要是为达到某个有用的目的而冥想, 思考与反思的快乐. 有用的目的, 其数量与各种工作与职务的要素和细节一样多. 它们也与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反思的快乐一样多, 与他可能会表现为一个社会, 道德与属灵之人的快乐一样多, 除了不太令人愉快的事打断之外. 这些快乐, 因为属于其外在人的爱, 所以就是分离, 净化, 抵制与避开属于内在人的恶欲之乐的方法.

以视金钱或任人唯亲为其公职目的或用途的不义法官为例. 在内心里, 他一直沉迷于这些东西, 但表面上, 他的目标是要扮演成资深律师与公正之人. 他以不断策划, 考虑, 反思与构架这类意图为乐, 即他可以扭曲, 反转, 改写与调整法律制度, 以便它表面看上去仍合乎法律, 表现得貌似公正. 他不知道, 其内在的快乐就是由诡计, 狡诈, 欺骗, 盗窃以及许多其它罪恶构成, 并且由如此多的恶欲组成的快乐主宰了其外在思维的一切细节, 在外在思维里, 他还怀有表现为公正与真诚之人的快乐. 内在快乐被下放到这些外在快乐里, 它们就象胃里的食物一样混合起来, 并在这里被分开, 净化与引离. 然而, 这只适用于更严重的恶欲之乐.

对于恶人, 只能将较严重的恶从较轻的恶中分开, 净化与移走. 然而, 对于善人, 较严重的恶与较轻的恶都能被分离, 净化与移走. 这一切是借助善与真及公正与真诚的情感之乐完成的, 只要视恶如罪, 因而避开与远离它们, 人就会进入这些快乐, 要是他与之作斗争, 则进入得更深. 这些就是主洁净一切得救者所借助的方法. 主也借助关系到名声与荣誉, 并且有时关系到财富的外在方法洁净他们. 不过, 主会将善与真的情感之乐引入这些方法, 通过这些快乐指导与改变它们, 以便它们成为对邻之爱的快乐.

要是人真的看到恶欲之乐聚成某种形式, 或通过感官清楚觉察到它们, 那么他会看见并觉察它们数目如此巨大, 以至于无法确定. 因为整个地狱无非是一切恶欲的形式, 其中没有一个恶欲恰如另一个, 或与另一个一模一样, 而且这种相似性永远都不会有. 对于这些不计其数的欲望, 人几乎一无所知, 更不用说它们如何连在一起了. 不过, 主通过其天命不断允许它们出现, 以便将它们击退, 这一切是以其次序与系列完成的, 因为一个恶人就是一个最微型的地狱, 就象一个善人就是一个最微型的天堂一样.

要明白并因而承认主以千万种极隐秘的方式引人出离邪恶, 没有比观察灵魂在身体内的隐密运作更好的了. 人们对这些运作的认识如下:对于要吃的食物, 他会看着它, 通过其气味了解它的性质, 对它产生食欲, 品味它, 用牙齿咀嚼, 用舌头卷入食道, 继而进入胃中. 但是, 对于灵魂的隐密运作, 人一无所知, 因为他没有觉察到它们, 这些运作如下:胃翻滚接收到的食物, 用溶液打开, 分离它, 即消化它, 并分成适当的部分, 输送到吸收它们的静脉小开口里. 胃也会输送一些到血液, 一些到淋巴管, 一些到肠系膜的乳糜管, 一些下到肠中. 然后, 经由胸导管从肠系膜的乳槽被输送的乳糜进入腔静脉, 因此进入心脏. 由此被输送到肺脏, 从肺脏经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 由此经由动脉分支进入整个身体脏腑, 也进入肾脏. 在这些器官的每一个里面都会产生血液的分离, 杂质的净化与清除, 更甭提血液在肺脏被所谓的颈动脉净化后, 心脏如何将其运往大脑, 以及大脑如何将现具生气的血液回流到上面所提到的腔静脉, 即胸导管带来乳糜的地方, 因此又再次回到心脏.

这些以及其它无数事情都是灵魂在身体内的秘密运作. 它们未被人感觉到, 不懂解剖学的人对此毫不知情. 然而, 同样的运作发生在人心智的内在. 因为除了出自心智的东西外, 没有什么会发生在身体里, 既然人的心智就是他的灵, 他的灵就等同于人, 唯一不同的是, 凡在身体里所做的一切皆为属世, 凡在心智里所做的一切皆为属灵, 那么就存在一个完美的对应. 因此, 很明显,天命以千万种隐密方式运作在每个人身上, 它始终关照的是要洁净他, 因为它的目的是拯救他, 移走外在人的邪恶是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热切祈求主的帮助, 那么主会解决剩下的事.

  
/340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